
(1).古代祭祀時盛牲畜的用具,通稱俎。《詩·魯頌·閟宮》:“毛炰胾羹,籩豆大房。” 毛 傳:“大房,半體之俎也。” 鄭玄 箋:“大房,玉飾俎也。其制足間有橫,下有柎,似乎堂後有房然。”《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周宗廟樂舞辭》:“黍稷惟馨,籩豆大房。”
(2). 唐 世家大族各支以房劃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地稱其房,長次之間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後世家族以大房稱長房。《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 崔 氏定著十房:一曰 鄭州 ,二曰 鄢陵 ,三曰 南祖 ,四曰 清河大房 ,五曰 清河小房 ……八曰 博陵大房 ,九曰 博陵第二房 ,十曰 博陵第三房 ,宰相二十三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施二先生 説乃兄中了進士,他不曾中,都是太夫人的地葬的不好,隻發大房,不發二房。”
(3). 宋 時稱小偷聚集之處。《宋史·王岩叟傳》:“都城羣偷所聚謂之‘大房’,每區容數十百人,淵藪詭僻,不可勝究。”
(4).指比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漸漸大房改換小房,賃得兩三間房子。”
(5).山名。在 河北省 房山縣 西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記要·直隸二·順天府》:“ 大房山 ,縣西十五裡,境内諸山,此山最為雄秀。古碑雲: 幽 燕 之奧室也。山下有 聖水泉 ,西南有 伏龍穴 ……山亦名 大防山 ,亦曰 大房嶺 。”
“大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及使用場景綜合理解:
古代祭祀用具
指祭祀時盛放牲畜的禮器,通稱“俎”。其形制有橫足和底座,形似堂後房屋結構。例如《詩經·魯頌》中“籩豆大房”即描述此用途。
家族長房稱謂
唐代世家大族按始祖官爵或封地劃分房支,嫡長子一脈稱“大房”,後世泛指家族長房。如《新唐書》記載崔氏家族有“清河大房”“博陵大房”等分支。
宋代特殊社會含義
北宋時期指小偷聚集的窩點,見于《宋史·王岩叟傳》記載:“都城群偷所聚謂之‘大房’”。
其他延伸含義
需注意:現代日常語境中,“大房”易被誤解為房産術語,實際更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家族制度讨論。若涉及古代妻妾制度中的“正妻”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