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惑。《韓詩外傳》卷五:“耳不聞學,行無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
(2).模糊不明貌。 唐 李賀 《公無出門》詩:“天迷迷,地密密。” 唐 司空圖 《春愁賦》:“燕泥滴滴而簷壞,蛛網迷迷而帳空。”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水浒傳》第三九回:“這兩日迷迷不好,正在這裡害酒。”
(4).依附貌。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龍山放燈》:“又如 隋煬帝 夜遊傾數斛螢火於山谷間,團結方開,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5).笑貌。迷,用同“ 眯 ”。 葉聖陶 《潘先生在難中》一:“他作舉杯就口的樣子,迷迷地笑着。” 沉從文 《邊城》十九:“想起二老說的話,不由得迷迷的笑着。”
“迷迷”是一個漢語疊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其釋義可歸納如下:
迷惑、茫然
指精神或認知上的困惑狀态。如《韓詩外傳》中“迷迷然以富利為隆”,形容人因追求物質而迷失本心。
模糊不清
描述視覺或感知的朦胧感。例如唐代李賀詩句“天迷迷,地密密”,用疊詞強化天地混沌的意境。
神志不清
指意識模糊或醉酒狀态。《水浒傳》第三九回“這兩日迷迷不好”即表達身體不適導緻的昏沉。
依附貌
形容事物緊密依附的狀态。清代張岱《陶庵夢憶》用“迷迷不去”描寫螢火蟲聚集于草木間的畫面。
含笑的神态
通假“眯眯”,表示微笑的樣子。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迷迷地笑着”與沈從文《邊城》“迷迷的笑着”均屬此類用法。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迷迷”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方言表達中。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笑迷迷”更偏向表情描寫,“迷糊糊”則側重精神狀态。
迷迷( mím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人在某種特定情境下迷茫、困惑的狀态。這種狀态下的人通常感到困惑、迷失方向或缺乏明确的目标。迷迷一詞可以用來形容迷戀者沉浸在某種事物中迷迷糊糊的狀态。
迷迷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身,其中辶(辵)是“辵部”意思是“走”,身是“身部”的意思是“人”,共計8個筆畫。
迷迷一詞的來源較為晚近,是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形成的。迷迷原本是網絡詞彙,形容人對某件事情感到迷茫、困惑。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流行,這個詞很快傳播開來。對于繁體字的使用,一般會直接使用簡體字“迷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沒有對應“迷迷”這個詞彙的寫法。因為迷迷一詞是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而形成的。在古代,人們可能會使用類似“困惑”、“迷茫”等詞語來表達類似的概念。
1. 在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時,他感到迷迷糊糊的,無法确定自己的方向。
2. 他沉迷于遊戲的世界,整天迷迷糊糊地過日子。
3. 她愛上了攝影,對攝影技術迷迷糊糊地,無法自拔。
迷茫(mímáng)
迷戀(míliàn)
迷失(míshī)
困惑
疑惑
茫然
明确
清晰
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