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的意思、大興安嶺的詳細解釋
大興安嶺的解釋
[Great Xingan Mountains] 内蒙東北部山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裡,無明顯高山,平均1000—2000米,北部生長茂密森林,為中國主要林區
詳細解釋
中國東北西南向主要山脈,地勢二、三6*級階梯的界線。除北端在黑龍江外,斜貫内蒙古東部。海拔1100大興安嶺1500米。最高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山頂渾圓。西坡緩,逐漸向内蒙古高原過渡;東坡逐級下降到東北平原。南段為中國内、外流區分界。中國最大的林區。
詞語分解
- 大興的解釋 ∶大規模開展或從事大興土木 ∶大規模或有力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 嶺的解釋 嶺 (嶺) ǐ 山,山脈:山嶺。分水嶺。嶺脊(山脊)。 特指中國大庾嶺等五嶺: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一帶。亦稱“嶺外”、“嶺表”)。 嶺 í 〔嶺嵤〕山深貌。亦作“嶺巆”。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興安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大興安嶺
一、詞義解析
大興安嶺是專有地名,漢語詞典釋義為:
- 地理概念:指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中“大”強調其規模宏大,“興安”源于滿語“金阿林”(意為“極寒處”),“嶺”指連綿的山脈。該名稱在清代文獻中正式确立,反映其寒冷氣候與廣袤特征。
- 地形特征:作為内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界,主體由火山岩和花崗岩構成,平均海拔1200-1300米,最高峰黃崗梁(2029米)。其地貌以緩坡圓頂山丘為主,屬古老褶皺斷塊山。
二、生态與文化内涵
- 生态意義:中國最大寒溫帶針葉林區,植被以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為主,被譽為“綠色寶庫”。森林覆蓋率超80%,是黑龍江、嫩江等河流的發源地。
- 人文屬性:曆史上為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聚居地,“興安”一詞在蒙古語中衍生為“丘陵之地”,體現遊牧文化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現為國家級生态功能區。
三、權威定位
根據國務院《中國地名志》及自然資源部界定: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全長約1400公裡,是地理學上劃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半濕潤與半幹旱區的重要标志。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東北卷》.
- 自然資源部.《中國山脈地理志》.
- 内蒙古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内蒙古地名文化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大興安嶺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山脈,具有自然地理、曆史文化等多重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地理特征
-
位置與範圍
大興安嶺位于中國東北部,跨越黑龍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200-1400公裡,平均海拔1100-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山脈西側為内蒙古高原,東側為松遼平原,是中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之一。
-
地貌特點
- 山頂渾圓,西坡平緩過渡到内蒙古高原,東坡陡降至東北平原。
- 擁有中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覆蓋率超過70%,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業基地。
二、名稱由來與曆史
-
詞源解釋
“興安”源自滿語,意為“極寒之地”;“嶺”對應滿語“阿林”(山)。合稱即“極寒之山”。
錫伯語稱其為“夏恩阿林”,意為白色山嶺,後演變為“興安嶺”。
-
曆史沿革
- 古稱“大鮮卑山”,是鮮卑等北方民族的發源地,留有嘎仙洞、古驿道等遺迹。
- 清代因采金業興盛被稱為“黃金之路”,康熙時期開辟嫩江至漠河的驿道。
- 現代行政區劃曆經多次調整,現分屬黑龍江和内蒙古,形成獨特的跨省管轄格局。
三、生态與文化意義
-
自然資源
- 中國最大的寒溫帶針葉林區,盛産落葉松、白桦等樹種,是東北虎、駝鹿等珍稀動物栖息地。
- 擁有黑龍江、嫩江等水系源頭,維系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生态平衡。
-
多元文化
- 融合“北”文化(神州北極)、“雪”文化(冰川與冰雪景觀)、“綠”文化(森林與濕地)。
- 保留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的漁獵傳統,以及抗聯精神等紅色文化遺産。
四、行政區劃與經濟
- 現轄區域:包括黑龍江省的漠河市、呼瑪縣、塔河縣,以及内蒙古境内的加格達奇區等地。
- 經濟支柱:以林業、木材加工為主,近年轉向生态旅遊和可持續資源開發。
參考資料
如需了解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來源:
- 地理特征:、2、7、12
- 曆史與文化:、8、9、13
- 行政區劃與經濟:、6、12
别人正在浏覽...
哀茕拂過逼豎播賦餐風宿露屮實傳搨楮貨麤坌翠車憚人得便墊腰彫斲東儲堆花獨養子覆埋光年故第鬼亂古聖先賢害忌憨寝賀函荒沴華蚤戶止踐石較塲郊射楬戾卡口魁礧子累手憐闵留眎凝嚴頗黎青雲稽首再拜颀晰佉經儒師山山水水伸長慎問舐鼎倏魚素流挑檐鐵窨停住同心合膽推敲玩谑違恨微殺仙州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