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納財物之事。《左傳·昭公十三年》:“ 子産 ,君子之求樂者也。且曰:‘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孔穎達 疏:“盟主會合諸侯,限藝貢賦之事,使貢賦有常,是為禮也。”
“貢事”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貢事”指獻納財物之事,特指古代諸侯向盟主或天子進獻貢賦的行為。這一概念源自《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子産關于盟主合諸侯、規範貢賦的論述,強調“藝貢事,禮也”,即通過限定貢賦來維持禮儀秩序。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貢事”解釋為通過貢獻表達敬意或贊揚,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需謹慎使用。
“貢事”原為曆史術語,核心含義是規範化的財物獻納制度,主要用于描述先秦至封建時期的政治經濟關系。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注疏(來源1、3、5),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貢事》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獻上貢品或執行貢使的事情。
《貢事》的拆分部首為貝部,筆畫數為12畫。
《貢事》是由貢和事兩個字組成的。貢指獻上、進貢,事指事情或事務。因此,《貢事》的意思就是獻上貢品或執行貢使的事情。
《貢事》的繁體字為「貢事」。
在古時候,《貢事》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奉命前往京城負責《貢事》的安排。
2. 這位官員在執行《貢事》時非常盡職。
組詞:貢品、貢獻、貢遞、貢使、貢院。
近義詞:貢獻、進貢。
反義詞:接收、索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