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需用之物。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天雨花》第二九回:“晚來説與親生子,我們典當已無存,明日開門七件事,并無一件在家門。” 續範亭 《散步栖霞谷》詩:“開門七件事,至少五毛洋。米價日日漲,刻刻在恐慌。”
“開門七件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家庭日常生活的經典表述,具體指柴、米、油、鹽、醬、醋、茶七種生活必需品。這一說法體現了古代平民家庭維持基本生活的核心需求,并延伸出對家庭責任和日常開支的比喻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開門七件事”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文獻,如武漢臣《玉壺春》中提到的“早晨起來七件事”,指家庭每天開門後必須處理的七種必需品。在古代物資匮乏、商業不發達的背景下,這些物品需由家庭主事者(通常是男性)提前備足,否則家人可能面臨生活困境。
古代社會強調“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作為家庭經濟支柱,需确保七件事齊全後才能離家遠行(即“七不出”的習俗)。這不僅是物質保障,更是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擔當。
“開門七件事”常與“八不歸”并提(“八不歸”指違反孝、悌、忠、信等道德準則者不宜歸家),共同構成傳統文化中家庭倫理與生活規範的縮影。
從古至今,“開門七件事”既是對瑣碎日常的凝練概括,也承載着中國人對家庭責任、生活智慧的理解。其内涵從具體物品逐漸擴展至對民生問題的隱喻,成為反映社會變遷的文化符號。
《開門七件事》是一個成語,表示指開門的七個步驟或事項。
《開門七件事》的拆分部首為“門”和“七”,“門”是指門的意思,“七”是指數字7。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開門七件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思·七略》中,這是南朝梁代作家左思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官員獲取官爵七件事。
《開門七件事》的繁體字為「開門七件事」。
《開門七件事》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保持了相似的含義。
他在工作中總是堅持做到《開門七件事》,這讓他事事順利。
- 開門大吉:意為開門迎接好運,表示吉利和開心。 - 開門見山:意為開門就見到山,表示言辭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 切入正題:意思與開門見山類似,表示立刻進入正題,不再拖延。
- 拖泥帶水:意思與開門見山相反,表示說話意思不明确,繞來繞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