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髻的意思、包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髻的解釋

古代用來包發髻的頭巾。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三折:“許他做第二個夫人,包髻、團衫、繡手巾,都是他受用的。”《金6*6*梅詞話》第三一回:“書童也不理,隻顧紥包髻兒。”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包髻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包髻是古代中國女性的一種頭飾,主要用于包裹發髻,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包髻指用布帛(如色絹、缯等)包裹發髻的頭巾,常見于宋、元、明時期。其作用既為固定發髻,也體現身份與審美()。

  2. 形制與佩戴方式

    • 材質:宋代以彩色絲織品為主,明代流行黑紗羅材質()。
    • 形狀:長方形頭巾,佩戴時對角折疊,從額前向腦後纏裹,巾角繞回額前打結()。
  3. 曆史演變

    • 宋代:開始出現,成為女性日常頭飾。
    • 明代:廣泛流行,尤其在民間婦女中。
    • 清代:受剃發令影響,男子不再使用,但漢族女性仍保留此習俗()。
  4. 文學作品中的記載
    元代關漢卿《望江亭》提到“包髻、團衫、繡手巾”,《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一回也有“紥包髻兒”的描述,印證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該頭飾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的實用性與階級特征,不同材質和顔色可能區分社會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髻

包髻,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勹”和“髟”,共有9個筆畫。它的意思是用布或絲帶等材料将頭發束起來盤成髻的造型。

“包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女子的發髻一直被視為一種優雅和高貴的标志,因此使用“包髻”來形容這樣的造型是很貼切的。

繁體字中,“包髻”是以“髮”和“髟”來寫。字形更加複雜,書寫上也更加繁瑣。

古代漢字寫法中,“包髻”可以以“蓋”和“發”來替代。“蓋”表示用來蓋住頭部的物體,“發”表示頭發。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她用一根絲帶把頭發包髻起來。

2. 我喜歡她婀娜多姿的包髻造型。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 髻狀 (形容詞,表示像髻一樣的形狀)
- 髻鈕 (指用來裝飾發髻的鈕扣)
- 髻辮 (指将發髻編成辮子的造型)

近義詞包括:
- 紮髻 (指将頭發用橡皮筋等束起來的造型)
- 盤髻 (指将頭發盤成盤狀的造型)

反義詞包括:
- 散發 (指将頭發自然地披散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