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國演義的意思、三國演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國演義的解釋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長篇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作。根據有關史書、平話、戲曲和民間傳說加工創作而成。原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清初毛宗崗加以修訂,合并為一百二十回。主要寫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間的鬥争,具有鮮明的“擁劉(備)反曹(操)”傾向,宣揚封建正統觀念與仁義道德,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文字則用淺近的文言,結構宏大,尤善于表現戰争場面。為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國演義》一詞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作為曆史典故與成語 指中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約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至280年西晉統一)的政治軍事鬥争,常被引申為形容多方勢力角逐的複雜局面。該詞源于明代羅貫中所著同名小說,書中通過劉備、曹操、孫權三大集團的權謀較量,展現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循環觀。

二、作為文學經典

  1. 作品地位:中國首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與《西遊記》《水浒傳》《紅樓夢》并稱四大名著。
  2. 内容結構:以黃巾起義、董卓亂政、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晉朝統一為主線,涵蓋105年的曆史風雲。
  3. 藝術成就:塑造了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等500多個鮮活人物,首創「七實三虛」叙事手法,将《三國志》史實與民間傳說融合。
  4. 文化影響:宋代已有「說三分」的評書形式,金元時期衍生60餘種戲曲劇目,其「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典故成為中華文化符號。

注:小說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通過自然意象與英雄命運的對比,奠定了蒼涼厚重的史詩基調。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之一,為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著。它以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曆史為背景,以描寫英雄豪傑之間的鬥争為主線,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風雲變幻。

詞義解析

《三國演義》這個詞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其中,“三”意為數量,指的是三個;“國”意為國家,指的是一個政治上完整的獨立單位;“演義”意為講述、表演,通常指通過文學、戲劇等形式來講述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字的部首為“一”,它由3個筆畫組成;“國”字的部首為“囗”,它由4個筆畫組成;“演”字的部首為“氵”,它由3個筆畫組成;“義”字的部首為“丶”,它由3個筆畫組成。

來源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主要是根據曆史上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進行創作的。在明代,《三國演義》被羅貫中以小說的形式整理成冊,并且添加了一些創作的内容,最終成為了一部經典的小說。

繁體

《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的繁體字寫法。在繁體字中,“義”字寫作“義”,但其意義和拼音發音均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三國演義》中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該小說成書較晚,所以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已經比較接近古時候的寫法,因此兩者的差别并不大。

例句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著名的故事,例如“赤壁之戰”、 “三顧茅廬”等等。

組詞

三國曆史、演義小說、演義角色、演義劇本、演義文化

近義詞

三國志、三國史

反義詞

一國無敵、孤立無援、單打獨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