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one's getaway;show a clean pair of heels] 由《詩·周南·桃夭》中的“**”句轉化而來,“桃”,“逃”諧音,是逃跑的諧稱
他帶着偷來的東西逃之夭夭了
《詩·周南·桃夭》:“**,灼灼其華。”後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諧語,形容逃跑得無影無蹤。《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妹子想起哥哥這樣賭法,貼他不富,連我也窮,不如自尋去路,為此跟着一個相識孤老,一溜煙也是逃之夭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等各人走過之後,他纔不慌不忙的收拾了許多金珠物件,和那位督辦大人坐了輪船,逃之夭夭的到 天津 去了。”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 滿洲 的 日本 大炮,轟隆轟隆的響了幾下,立刻,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煙的逃之夭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逃之夭夭漢語 快速查詢。
“逃之夭夭”是一個源自諧音雙關的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2005年法國電影《逃之夭夭》(Anthony Zimmer)也借用該成語命名,講述了犯罪懸疑故事,進一步體現了成語的诙諧傳播。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詩經》原文或相關影視作品。
逃之夭夭是一個成語,意為逃之若飛、逃之無影無蹤。它描述的是人或事物離開的極快和隱匿的樣子。
逃之夭夭的拆分部首為辶(辵)和夭,其中辶(辵)表示“走”,夭表示“太過、短命”。它的總筆畫數為25畫。
逃之夭夭最早出現在《晉書·幹寶傳》中,用來形容幹寶嚴謹剛正,難以追趕和捉摸。
逃之夭夭的繁體字為「逃之夭夭」。
在古代寫《逃之夭夭》時,夭字的上方會加一個寶蓋,表示夭字與寶相連。
1. 她在人群中逃之夭夭,沿途沒有一個人能夠追上她。
2. 當我們發現問題後,那個人已經逃之夭夭,再也找不到了。
逃難、夭折、夭壯、夭矯、夭壽
飄忽不定、溜之大吉、無影無蹤、飛檐走壁
入木三分、始終如一、執拗不離、鐵杵磨成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