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古 沛水 。距 鴨綠江 入海不遠處。《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為 燕 亡人 衛滿 所攻奪”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後子孫稍驕虐, 燕 乃遣将 秦開 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裡,至 滿番汗 為界, 朝鮮 遂弱。” 盧弼 集解引 趙一清 曰:“兩《漢志》俱作 番汗 。”按,《漢書·地理志下》“ 番汗 ”原注:“ 沛水 出塞外,西南入海。”
“滿番汗”是一個古代地理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滿番汗”指古沛水,位于鴨綠江入海口附近。這一名稱在《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的裴松之注引《魏略》中首次出現,記載燕國将領秦開攻占朝鮮西部土地後,以“滿番汗”為邊界,标志朝鮮勢力衰弱。
曆史背景
該地名涉及戰國時期燕國與古朝鮮的疆域劃分。燕國擴張至遼東地區後,将“滿番汗”設為兩國分界線,其地理位置對研究古代東北亞地緣政治有重要價值。
名稱演變
部分文獻(如兩《漢志》)中簡化為“番汗”,可能因書寫習慣或曆史變遷導緻名稱簡化。
現代考證
學者多認為“滿番汗”對應今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沛水(具體位置尚有争議),靠近鴨綠江下遊,但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确認。
該詞屬曆史地理專名,主要用于描述戰國至漢初燕、朝鮮邊界,需結合古籍與考古成果理解其具體範圍。
《滿番汗》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滿洲和蒙古地區的首領或統治者。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該詞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滿番汗》這個詞由“水”、“田”、“口”、“心”四個部首組成,總計13個筆畫。
來源:《滿番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對滿洲和蒙古地區首領的尊稱。其中,“滿”指的是滿洲地區,“番”指的是蒙古地區,“汗”則表示統治者或首領的意思。
繁體:《滿番汗》的繁體形式為「滿番汗」。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的書法風格,古時寫作《滿番汗》的時候,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不過整體的字義和含義沒有改變。
例句:他是著名的滿番汗,統治着廣袤的領土。
組詞:滿洲、蒙古、統治、領袖等。
近義詞:滿洲貴族、蒙古王、統治者等。
反義詞:平民、被統治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