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滿番汗的意思、滿番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滿番汗的解釋

即古 沛水 。距 鴨綠江 入海不遠處。《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為 燕 亡人 衛滿 所攻奪”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後子孫稍驕虐, 燕 乃遣将 秦開 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裡,至 滿番汗 為界, 朝鮮 遂弱。” 盧弼 集解引 趙一清 曰:“兩《漢志》俱作 番汗 。”按,《漢書·地理志下》“ 番汗 ”原注:“ 沛水 出塞外,西南入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滿番汗”是古代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地理名稱,最早見于《戰國策·燕策》中“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餘裡……北至滿番汗為界”的記載。該詞由三部分組成:

  1. “滿”:此處作形容詞,表示疆域範圍完整、邊界盡頭的含義,《說文解字》釋為“盈溢也”,引申為極限端點;
  2. “番”:通“鄱”,《漢書·地理志》樂浪郡下注“番汗縣”時,顔師古注“番音普安反”,指古代遼東地區的水澤地名;
  3. “汗”:古通“瀚”,《史記·匈奴列傳》集解引《括地志》稱“瀚海者,北海也”,在此指代北方遼闊地域。

據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考證,滿番汗位于今朝鮮平安北道博川郡境内的清川江(古稱浿水)與大甯江交彙處,戰國至漢代為燕國遼東郡與朝鮮的邊界要塞。東漢班固《漢書·朝鮮傳》載衛滿朝鮮“都王險,至滿番汗為界”,印證其作為中原王朝東北邊疆的軍事重鎮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滿番汗”是一個古代地理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滿番汗”指古沛水,位于鴨綠江入海口附近。這一名稱在《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的裴松之注引《魏略》中首次出現,記載燕國将領秦開攻占朝鮮西部土地後,以“滿番汗”為邊界,标志朝鮮勢力衰弱。

  2. 曆史背景
    該地名涉及戰國時期燕國與古朝鮮的疆域劃分。燕國擴張至遼東地區後,将“滿番汗”設為兩國分界線,其地理位置對研究古代東北亞地緣政治有重要價值。

  3. 名稱演變
    部分文獻(如兩《漢志》)中簡化為“番汗”,可能因書寫習慣或曆史變遷導緻名稱簡化。

  4. 現代考證
    學者多認為“滿番汗”對應今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沛水(具體位置尚有争議),靠近鴨綠江下遊,但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确認。

該詞屬曆史地理專名,主要用于描述戰國至漢初燕、朝鮮邊界,需結合古籍與考古成果理解其具體範圍。

别人正在浏覽...

背人逼夜不遑暇食不相聞問財鹵策錣汊港蟾月錯衡黮暗倒懸之危馱垛泛常俘隸甘教皓腕黑頭蟲衡扼歡實彙湧架疊嗟恻嵥豎疾據金疊開仗考課令闌胡類帖亮照黎老流傳攏家路費墨冊弄頰糯米紙胚乳朋朋飄酒鋪持遷蹇妾媵輕衊驅镳肉趼軟步三面角賞口山呼誓念世治驷騵探本窮源天公地道投厝穩拍拍五壤舷牆亵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