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太守的印玺。借指郡太守。 唐 劉禹錫 《蘇州謝上表》:“始從郎署,出領郡章。” 宋 秦觀 《代賀皇太後受冊表》:“臣謬通屬籍,叨假郡章。”
“郡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郡太守的官印,即象征其職權與身份的印章。古代官員上任時,需持有朝廷頒發的印玺作為憑證。例如唐劉禹錫在《蘇州謝上表》中寫道“出領郡章”,即表示自己受命擔任郡太守之職。
二、引申含義
因印玺代表官職,“郡章”也常借指郡太守本人。如宋代秦觀在《代賀皇太後受冊表》中自稱“叨假郡章”,意為暫代太守職務。
曆史背景補充
典型用法
多出現于古代公文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出領郡章”“叨假郡章”等表述,均與官職任免相關。
《郡章》是指古代用來标識郡境的标志物或象征性紋章。它代表着郡治地區的權威和統治。
《郡章》的拆分部首是"阝",拼音為"fù",表示與山相關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8。
《郡章》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天官書》,是秦朝時期的官制。當時的郡章以木材制成,上面雕刻着特定的紋飾和标記。
《郡章》的繁體字為「鄉章」,用于表示古代的郡章制度。
在古代,「郡章」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的「郡」字在古代寫作「國」,意為國家或規模較大的行政地區;「章」字則與現代相同。
1. 他的家族在那個郡章的統治下已經生活了數百年。
2. 這個郡章的刻印十分精美,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雕刻技藝。
組詞:縣郡、郡縣、郡城
近義詞:郡縣、縣牌、郡邑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