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家族中的長輩。多指父母。《世說新語·方正》“鬼子敢爾”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崔少府 女,未嫁而亡,家親痛之,贈一金盌箸棺中。” 隋 無名氏 《張伏敬墓志》:“遂使家親傷心斷骨。”
(2).指已故的親人。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諕的我身心恍然,負急處難生機變;我隻索念會呪語,數會家親,誦會真言。”《金6*瓶6*梅詞話》第六二回:“ ********* 聽了説道:‘人死如燈滅,這幾年知道他往哪裡去了,此是你病的久,神虛氣弱了,哪裡有甚麼邪魔魍魎家親外祟。’”《醒世姻緣傳》第三回:“ 晁大舍 忽然想起夢中公公臨去在他頭上拍了一下,駡了兩句,醒轉就覺頭疼,祟書上説觸怒家親,這分明是公公計較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家親漢語 快速查詢。
“家親”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指家族長輩
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家族中的長輩。例如南朝《世說新語》注中提到“家親痛之”,描述父母因女兒早逝而悲痛。
指已故親人
元代雜劇《貨郎旦》中有“數會家親”的表述,指祭祀或懷念亡故的親屬。明代《金瓶梅》也提及“家親外祟”,強調對逝者的敬畏。
“家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家”和“親”兩個字組成。
“家親”中的“家”字的拆分部首是“宀”,總共有宀、豕、隸、隸、隸五個部首,由10個筆畫組成;“親”字的拆分部首是“亠”,總共有亠、口、口、二三個部首,由8個筆畫組成。
“家親”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表示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即家人。
“家親”的繁體字為「家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對于“家親”,在古代的寫法中,“家”字的偏旁為“宀”,下方為“豕”,表示家的概念,後面加上兩個相同的“隸”字,表示與自己有親屬關系;“親”字則類似現代寫法。
1. 我非常愛護我的家親們。
2. 他照顧着年邁的家親們。
3. 在困難時,家親之間相互支持是很重要的。
家庭、親人、家屬、家人、親戚
親屬、親戚、親族
外人、陌生人、素昧平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