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庾杲之傳》:“﹝ 王儉 ﹞用 杲之 為衛将軍長史。 安陸侯 蕭緬 與 儉 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 庾景行 汎渌水,依芙蓉,何其麗也。’時人以入 儉 府為蓮花池,故 緬 書美之。”後因以“紅蓮幕”為幕府之美稱。 唐 李商隱 《寄成都高苗二從事》詩:“紅蓮幕下紫梨新,命斷 湘 南病渴人。” 宋 王禹偁 《送同年劉司谏通判西都》詩:“ 仲宣 舊佐紅蓮幕, 裴度 新開 緑野堂 。”
“紅蓮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主要用于美稱幕府或權臣的府邸。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出自《南史·庾杲之傳》。南朝齊時期,王儉任衛将軍并掌管朝政,他廣納才名之士為幕僚。安陸侯蕭緬在寫給王儉的信中,将庾杲之(字景行)比作“泛渌水,依芙蓉”(即泛舟綠水、依傍蓮花),并贊美其風采。時人因此将王儉的幕府稱為“蓮花池”,後世逐漸以“紅蓮幕”代指傑出幕府或顯赫官署。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寄成都高苗二從事》中寫道:“紅蓮幕下紫梨新”,宋代王禹偁亦有“仲宣舊佐紅蓮幕”之句,均借“紅蓮幕”表達對幕府雅稱的推崇。
個别資料(如)提到該詞形容戲劇場景華麗,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以曆史典故為準。
“紅蓮幕”主要承載文化意象,常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象征人才荟萃、地位顯赫的幕府機構。
《紅蓮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紅、蓮和幕三個字組成。
紅蓮幕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紅(纟),蓮(艹)和幕(巾)。其中,纟是紅的部首,艹是蓮的部首,巾是幕的部首。
紅蓮幕的筆畫分别是:紅(6畫),蓮(16畫)和幕(幕多音字,有8畫和13畫兩種寫法)。因此,紅蓮幕的總筆畫數是6+16+8或6+16+13。
紅蓮幕這個詞來源于國粹京劇,是京劇中的一個劇目。它描述了一個以紅蓮為重要背景元素的故事。
在繁體字中,紅蓮幕的寫法為「紅蓮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紅」字可以寫作「㸦」或「紘」,「蓮」字可以寫作「蓮」或「蓮」,「幕」字可以寫作「幙」。
以下是一個關于紅蓮幕的例句:
他今晚飾演的角色是紅蓮幕中的主角。
與紅蓮幕相關的組詞包括:紅蓮、紅幕、蓮幕。
紅蓮幕的近義詞是:紅蓮帷幕。
紅蓮幕的反義詞是:綠蓮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