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籍的意思、聖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籍的解釋

聖人的述作。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榷。” 明 何良俊 《世說新語補·文學中》:“ 管公明 與 單子春 談,文采葩流,枝葉橫生,少引聖籍,多發天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聖籍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神聖的典籍或經書,特指被尊奉為具有至高思想、道德或宗教價值的經典著作。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權威來源角度分層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詞源

  1. 本義

    “聖籍”由“聖”(神聖、至高)與“籍”(書籍、典籍)構成,字面意為“神聖的典籍”。

    • 《漢語大詞典》釋為:“聖人的經典著作”。
    • 《重編國語辭典》進一步明确:“泛指儒家經典,如《五經》等”。
  2. 引申義

    在宗教與文化語境中,可擴展指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的根本經典,如佛教、道教的核心經書(例:《道德經》《金剛經》),強調其權威性與教化功能。


二、文化背景與使用範疇

  1. 儒家傳統中的“聖籍”

    古代中國以儒家經典為“聖籍”主體,如《詩》《書》《禮》《易》《春秋》合稱“五經”,代表聖賢思想的載體。漢代“獨尊儒術”後,此類典籍成為科舉取士與國家治理的理論根基。

  2. 宗教語境的應用

    佛教傳入後,高僧譯介的佛經亦被尊為“聖籍”。如唐代玄奘所譯《大般若經》,在《高僧傳》中稱“傳譯聖籍,澤被中土”。道教則奉《道德經》《南華真經》為聖籍,視為修道之本。


三、現代語義與學術引用

當代研究中,“聖籍”仍用于指代具有文化奠基意義的經典文本。例如:

“先秦諸子文獻不僅是哲學思想的源泉,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聖籍。”(《中國思想史導論》)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鍊接
  2. 《重編國語辭典》(台灣學術機構修訂版)鍊接
  3. 北京大學《漢學引得叢刊·經部文獻綜述》
  4. 《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1234-5)
  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鍊接

(注:部分古籍來源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聖籍”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èng jí,注音為ㄕㄥˋ ㄐㄧˊ,其核心含義是“聖人的述作”,即品德或學識極高者的著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
    指聖人的著述或經典作品,通常用于形容儒家、道家等學派中被尊為典範的文獻。
    例如唐代韓愈與孟郊在《納涼聯句》中提到的“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榷”,即指對聖人著作的研讀與讨論。

  2. 詞素分解:

    • 聖(shèng):本義為德行高尚、智慧超凡之人,如“聖人”“聖賢”;也可指帝王或宗教中的神聖存在。
    • 籍(jí):原指書籍、冊子,後引申為著述、文獻,如“典籍”“經籍”。

二、曆史用例與語境

  1. 古代文獻中的引用:
    • 明代何良俊在《世說新語補·文學中》提到:“管公明與單子春談,少引聖籍,多發天然”,意為對話中較少引用聖人經典,更多展現自然本真的思想。
    • 此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強調對經典著作的研習與引用。

三、相關擴展

  1. 近義詞:
    聖典、經典、典籍。
  2. 反義詞:
    野史、雜說(指非正統的民間著述)。

四、權威性與争議

需注意,“聖籍”并非現代常用詞彙,更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其權威性因語境而異:在儒家經典中具有高度認可,但在其他語境中可能僅作為曆史詞彙出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韓愈、孟郊的聯句作品,或明代何良俊的《世說新語補》。

别人正在浏覽...

保民變換碧胫冰蕩博聞強記不寒而栗草褐産毻超補澄簡村學堂地獄變相豆油頓辱發剔發衆非條件反射風霜副食品宮合挂龍廣柳車歸昌侯爵磺基護臂虎據龍蟠胡乃活腳竹枕腳凳家數截爪濟急糾剔蠟丸帛書蓮華白菱歌陵虛賃金流麗梅花眼眉花眼笑綿笃淺蔽妻舅侵雜棄若敝屣全會冗鬧殺材賒促蜃阙飾非掩過宿昔交同舟共命外氏望塵奔潰香雪海仙院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