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稀之年指人七十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高齡的雅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
該詞源自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意為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的人非常稀少。
含義
古稀之年特指七十歲左右的年齡段,而非單指某一年。在古代,由于醫療條件有限,七十歲被視為長壽的象征。
其他稱謂
古稀之年也稱懸車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均體現對長者的尊崇。
年齡對比
文化内涵
古稀象征人生閱曆的完整,代表智慧積累與責任擔當。
古代背景
因戰亂、疾病等因素,古代七十歲者極少,故稱“稀”。
現代意義
隨着醫療進步,人均壽命延長,但“古稀”仍作為文化符號保留,更多指向身體機能衰退、心态保守的老年階段。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杜甫原詩或權威詞典釋義(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古稀之年是指一個人達到70歲的年齡,意味着他已經經曆了七個十年,進入了晚年階段。
古稀之年的部首是禾字部,表示與農業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16畫。
古稀之年最早出現在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裡的七十即指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的繁體寫作「古稀之年」。
在古代,古稀之年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作「古稀之年」。
1. 他已經邁入了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身體康健。
2. 在他的古稀之年,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位作家。
3. 他邀請親友到家裡慶祝他的古稀之年,共同分享這個特殊的時刻。
古稀之年沒有形成專門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比如古稀之年的生活、古稀之年的慶祝等。
1. 七旬之年
2. 耄耋之年
3. 晚年
1. 少年時期
2. 壯年
3. 中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