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怎麼樣。《敦煌變文集·燕子賦》:“奪我宅舍,捉我巴毀。将作你吉達到頭,何期天還報你!如今及阿莽次第,五下乃是調子。”《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但知搥胸拍臆,發頭憶想阿莽。” 蔣禮鴻 通釋:“阿莽,就是‘怎麼樣’。”
“阿莽”是古代漢語中的口語化詞彙,常見于敦煌變文等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阿莽”意為“怎樣、怎麼樣”,主要用于疑問或感歎的語境,表達對事态的詢問或感慨。例如《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中的用例:
該詞源自唐代敦煌變文(一種講唱文學作品),屬于古代口語詞彙,反映了當時民間語言的特色。蔣禮鴻在《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中明确考證“阿莽”即“怎麼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敦煌變文集》原始文獻或蔣禮鴻的考釋著作。當代研究多将其歸類為古代白話詞彙的典型例子。
阿莽(ā méng),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詞彙。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阿莽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顯得傻傻的、天真可愛的樣子。這個詞有一種輕松、友好的意味,并且常常用來表達對他人的親切或可愛的評價。
阿莽的部首是“艹”,由“艹”和“明”兩個部分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阿莽一詞源于方言,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地區。最早出現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代。它是一種描述傻傻的、可愛的人或事物的方式。
阿莽的繁體字為「阿莽」。
在古時候,阿莽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目前我無法提供更多關于這個主題的信息。
他長得好阿莽,總是讓人覺得開心。
組詞:阿莽樣、阿莽莽、阿莽臉
近義詞:傻乎乎、可愛、呆萌
反義詞:聰明、機智、狡猾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阿莽這個有趣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