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懍栗 ”。亦作“懔慄”。1.寒戰貌。 唐 杜甫 《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凜慄 ”。
2.恐懼貌。 清 黃景仁 《雨中入山訪曹以南》詩之一:“懍慄窮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國外代表請願書》:“大臣咨嗟於上,人民歎息於下,一年現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無懍栗?” 馮至 《伍子胥》:“人們走着黃昏時崎岖的窄路,箫聲婉婉轉轉地隨着遊離的鬼火去尋索死者的靈魂,人人的心裡都感到幾分懔慄。”
3.肅敬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關壯繆 、 嶽忠武 之名,則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遠也。”
懔慄(lǐn l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懔”和“慄”二字組成,均含有恐懼、敬畏之意。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因敬畏或恐懼而戰栗不安,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懔(lǐn)
本義為危懼、戒慎。《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引申為内心因敬畏而産生的嚴肅感。如《尚書·泰誓》中“百姓懔懔”,形容民衆惶恐不安的狀态。
慄(lì)
本義為因寒冷或恐懼而發抖。《詩經·秦風·黃鳥》有“惴惴其慄”,描繪驚恐戰栗之态。
複合詞義
“懔慄”屬同義複用結構(類似“戰兢”),通過疊加強化敬畏與恐懼交織的心理狀态,常見于描述對天地、君權或道德的敬畏。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戒懼;惶恐。形容因敬畏而戰栗。”
例句:
宋·朱熹《中庸章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是以終身懔慄,如履薄冰。”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86頁)
《辭源》(修訂本)
注:“敬畏戰栗。多用于對至高權威或自然力量的畏懼。”
典籍出處:
《後漢書·窦融傳》:“戰戰兢兢,懔慄危懼。”
儒家倫理
體現“畏天命”思想,如《論語·季氏》強調“君子有三畏”,其中“畏天命”即需心懷懔慄(參考:中華書局《論語譯注》)。
文學修辭
常見于描寫自然偉力或曆史興衰,如蘇轼《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宇宙性懔慄(參考:《蘇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懔慄”雖罕用,但其意涵可映射至:
“懔慄”凝練了古人對未知力量與道德準則的敬畏之心,兼具心理震顫與精神自律的雙重意蘊。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典籍用例則見于《中庸》《後漢書》等文獻。
“懔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該詞在古籍中有“懔栗”“凜慄”等異體寫法,例如杜甫詩作不同版本中曾出現“凜慄”替代“懔慄”()。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情感色彩可隨上下文變化,既可指生理反應(如寒冷發抖),亦可引申為心理狀态(如敬畏恐懼)。
建議如需更深入的語義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用例分析。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以上結論綜合了有限信息。
按捺不下保衛團迸溜邊急嘈嘈恻怛之心禅和子饬拿出化唇紅齒白達老刀口惡運飛繮服度古刹姑洗彗氣艱苦奮鬬姣娥澆沃結驷列騎鲸魚進口稅既終卷煙狙觑開晴睽合枯住蘭交蠟觜盧駱緑茵碾械辟牒平定傾膝穹冥丘兆趣話撒科桑杈山霭山贍美稍殺仕官壽山石朔途儵煜四衙門松花酒宿禽庭宇托底王珧完卷窩窩膩膩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