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懍栗 ”。亦作“懔慄”。1.寒戰貌。 唐 杜甫 《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凜慄 ”。
2.恐懼貌。 清 黃景仁 《雨中入山訪曹以南》詩之一:“懍慄窮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國外代表請願書》:“大臣咨嗟於上,人民歎息於下,一年現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無懍栗?” 馮至 《伍子胥》:“人們走着黃昏時崎岖的窄路,箫聲婉婉轉轉地隨着遊離的鬼火去尋索死者的靈魂,人人的心裡都感到幾分懔慄。”
3.肅敬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關壯繆 、 嶽忠武 之名,則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遠也。”
“懔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該詞在古籍中有“懔栗”“凜慄”等異體寫法,例如杜甫詩作不同版本中曾出現“凜慄”替代“懔慄”()。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情感色彩可隨上下文變化,既可指生理反應(如寒冷發抖),亦可引申為心理狀态(如敬畏恐懼)。
建議如需更深入的語義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用例分析。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以上結論綜合了有限信息。
《懔慄》(lǐn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恐懼、害怕或發抖的樣子。
《懔慄》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心字底部的心字旁,右邊的部首是音的底部的心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7,其中左邊的部首有4畫,右邊的部首有13畫。
《懔慄》這個詞最早出現于《荀子·性惡篇》:“今夫懔慄者,非特駭于物也,憂道德之心傷于人也。”這句話意思是指懔慄不僅僅是對外部事物的恐懼,還包含着對道德缺失的擔憂。
《懔慄》的繁體字為《懔慄》。
古時候漢字《懔慄》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聽到了一個可怕的聲音,不禁懔慄起來。
2. 電影中的恐怖場景讓她不由得懔慄起來。
懔慄心靈、懔慄不已、恐懔慄動。
害怕、懼怕、畏懼。
勇敢、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