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代代效法。《國語·齊語六》:“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 武 遠績以成名。” 漢 徐幹 《中論·貴驗》:“皆書名前策,著形列圖,或為世法,或為世戒,可不慎之!”
(2).世人的典笵,社會沿用的習慣常規。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居則為人師,用則為世法。” 宋 黃庭堅 《書贈俞清老》:“﹝ 米芾 ﹞冠帶衣襦,多不用世法。”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講義理,别白是非,則須學術;酬酢事機,區分利害,必用世法。”
(3).指人事上的交際應酬。 宋 戴複古 《有感》詩:“老子生來世法疎,白頭思欲把犂鉏。”
(4).對出世法而言,佛教把世間一切生滅無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佛觀世法如光影。”《西湖佳話·南屏醉迹》:“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看。”
“世法”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代代效法
指前人确立的法則被後世沿用。例如《國語·齊語》提到周昭王、穆王效仿文王、武王的功績,傳承治國之道。
世人的典範或社會常規
強調成為社會公認的規範或習慣。如漢代桓寬《鹽鐵論》稱“居則為人師,用則為世法”,指言行應成為他人榜樣;宋代黃庭堅在《書贈俞清老》中描述米芾“冠帶衣襦,多不用世法”,體現其不拘世俗常規的個性。
人事交際應酬
特指世俗的社交往來。宋代戴複古《有感》詩雲:“老子生來世法疏”,以自嘲不擅人情世故。
佛教術語
與“出世法”相對,指世間一切無常、生滅的事物。《華嚴經》提到“佛觀世法如光影”,比喻世俗現象的虛幻短暫。
該詞既有曆史傳承的法則意義,也包含社會規範、人際交往的世俗内涵,佛教中更引申為對現象世界的概括。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世法》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的意思是“世間的法則”或“世界的規律”。它描述了人類社會和宇宙間普遍存在的一些原則和法則。
《世法》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水”,其中“一”表示一的意思,而“水”則代表水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共有兩個筆畫。
《世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尚書·泰誓》等,用于描述世間的法則和生活的普遍規律。
《世法》的繁體字為「世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世法》古時的寫法在字形和結構上可能與今天的寫法略有差異,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古代字典。
以下是一些關于《世法》的例句:
《世法》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如“世間法律”、“世界法則”等。
與《世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世理”、“世界規律”等。
目前暫未找到與《世法》意思完全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