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均籴的意思、均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均籴的解释

宋 代按照人户家产、土地多少,分等摊派征购粮食的制度。购价往往低于市价。 徽宗 政和 三年(公元1113年)始行于 陕西 ,后推广至诸路。参阅《文献通考·市籴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均籴”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一项重要的粮食政策与制度。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1. 核心含义:政府统一征购粮食

    • “籴” (dí): 在汉语中,“籴”专指买入粮食,与“粜”(卖出粮食)相对。
    • “均”: 这里主要表示统一、平均、调节的意思。它并非指绝对平均地购买,而是指政府通过统一的政策、标准(如按户等、田亩数等)来征购粮食,以达到调节市场、平均负担或保障供应的目的。
    • 合义: “均籴”即指封建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按一定的标准或比例,强制性地向民间(主要是农民或地主)统一征购粮食的制度。其本质是政府主导的粮食收购行为,具有强制性或半强制性。
  2. 实施方式与目的:

    • 调节市场,平抑物价: 政府在粮食丰收、价格较低时进行“均籴”,增加官方储备,防止谷贱伤农;在粮食歉收、价格高涨时,则开仓“平粜”(平价出售),以平抑粮价,稳定民生。这类似于常平仓制度的功能,但“均籴”更侧重于收购环节。
    • 保障军需与官俸: 特别是在宋代,为了应对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的粮食需求,以及边境驻军的供应,“均籴”成为筹集军粮、官粮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均籴”将粮食集中到官方粮仓。
    • 抑制兼并,平均负担: 理论上,“均籴”会按照户等(户籍等级,依据财产划分)或田亩数量来摊派征购任务,意图让富户承担更多,减轻贫户负担,抑制豪强囤积居奇。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富户转嫁负担、胥吏盘剥等问题。
    • 配合其他政策: “均籴”常与“和籴”(政府以协商价格向民间购买粮食,理论上自愿,后期也常带强制性)、“括籴”(强制征购余粮)等政策并存或交替使用,有时界限并不清晰。它也是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在粮食领域的一种体现或延伸。
  3. 历史背景(以宋代为例):

    • 宋代是“均籴”制度实施较为频繁和典型的时期。北宋时期,为应对与西夏、辽的战争,军粮需求巨大,“均籴”成为重要的财政手段。
    • 南宋时期,疆域缩小,财政压力更大,“均籴”的强制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增强,有时甚至演变为一种变相的赋税,加重了民众负担。
    • 具体操作上,宋代“均籴”有“对籴”(按田亩或税粮额摊派)、“结籴”(向富商摊派)、“寄籴”(委托地方收购)、“括籴”(强制征购余粮)等多种名目和形式。

“均籴”是中国古代(尤以宋代为盛)政府为调节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储备(特别是军需和官俸)、抑制兼并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的统一征购粮食的制度。它以行政命令为基础,按户等、田亩等标准摊派征购任务,是国家干预经济、掌握重要物资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与执行情况密切相关,常因吏治腐败、摊派不均而引发民怨。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均籴是宋代一项政府主导的粮食征购制度,其核心特点与历史背景如下:

词义解释 均籴(拼音:jūn dí)中的“均”指按户等均摊,“籴”意为低价买入粮食。该制度根据民户的家产、土地规模划分等级,分派征购任务,且政府定价常低于市场价,带有强制性质。

实施特点

  1. 等级摊派:依据家庭资产与土地占有量划分户等,富户承担更多征购量;
  2. 区域推行:始于1113年宋徽宗政和年间的陕西地区,后逐步推广至全国诸路(行政区划);
  3. 政策目的:调节粮食供需,充实官府粮仓,尤其在边陲地区保障军需。

历史评价 文献如《文献通考·市籴二》记载,均籴虽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但因低价强购加剧了民众负担,成为宋代经济调控的双刃剑。

别人正在浏览...

晻蔼翱师禀履采圻鸱鸠船埠出钱翠雾道白登礼典贴恶贯祸盈恩寄鹅帖放任自流反扑凤采鸾章府种歌吹给授躬蹈广大棺槥过悮花径监厨降温绛县老人节奏寄费敬事后食锦心绣肠旧诗冀愿刊版勒石乱首垢面落后来马厂密茫茫木雁敲敲打打请佃曲终奏雅热嘈荣仕上直善颂善祷数学系岁光酥醪韬约天候铁水童山濯濯拓都王母使者无必乌角带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