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無甯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guó wú níng rì,意為國家沒有安甯太平的時期。其中“甯”指安甯,“日”代指時間狀态。該成語多用于描述國家因戰亂、動蕩或治理失序而長期混亂的情景。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甯日矣。” 此句描繪了鄭國面對宋國大軍壓境時的危機感,後引申為對國家局勢的憂慮。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與延伸
五、近義與反義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與現代用例,該成語生動體現了對國家安定狀态的關切,適用于曆史分析、社會評論等場景。
“國無甯日”這個成語意味着國家社會沒有安甯的日子,形容國家政治混亂、社會不穩定和民不聊生。
拆分部首:國(國字旁),無(無字旁),甯(宀字頭)。
筆畫:國(7畫),無(4畫),甯(8畫)。
這個成語源于《左傳·哀公十二年》:“是歲也,秦人廬陽之敗我,故我懼矣!”這句話是說到秦滅晉廬陽之敗引起了諸侯的恐懼。後來,秦國滅亡之後,這個成語演變為“國無甯日”,表達了動蕩時期的混亂和不安定。
繁體字為「國無寧日」。
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異,如國字有時寫作“囯”,無字有時寫作“無”。因此,古代有時候會将“國無甯日”寫作“囯無甯日”。
1. 這個國家政治動蕩,真是國無甯日啊。
2. 戰争的陰雲使得這個地區國無甯日。
3. 在經曆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後,這個國家變得國無甯日。
一無是處、國無二君、南轅北轍、義無反顧。
社會動蕩、國家危機、亂世、戰亂。
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社會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