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彼此隔絕。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寝迹衡門下,邈與世相絶。”
(2).與對方斷絕往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 樊 拂衣去,誓相絶。”
(3).相差極大。 宋 蘇轼 《試館職策問》之二:“夫治亂相絶,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願考其政,察其俗,悉陳其所以然者。”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一日, 徽宗 顧見公,謂左右曰:‘給舍等耳,而服色相絶如此。’”
“相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彼此隔絕
指雙方因空間或社會關系被阻隔。如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邈與世相絶”,表達隱士與世俗的疏離。
斷絕往來
表示主動終止人際關系。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記載“樊拂衣去,誓相絶”,描繪了決裂場景。
差距懸殊
強調事物差異極大。蘇轼《試館職策問》用“治亂相絶”形容國家治理狀态的極端對比,王明清《玉照新志》則以服色差異喻示等級懸殊。
在八字命理中特指五行元素缺失導緻命局失衡的現象。如個人八字缺少金元素,可能引發事業波動或健康問題,這種解釋屬于專業術語,需結合具體命盤分析。
文學作品中多取前三種常規含義,命理解釋僅適用于特定領域。古籍中“絶”常寫作“絕”的異體字,屬正常用字現象。
相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親人、朋友之間彼此失和、斷絕關系的意思。
相:木(本義是樹木,現在用來指相貌、容貌)+ 目(本義是眼睛,現在用來指看、瞧)
相絕這個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莊子·外篇·名實》:“其非友也,既相絕矣。”相絕在文獻中的用法主要是形容兩個人之間感情、關系的斷裂。
在繁體字中,相絕被寫作「相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相絕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傳統青銅文字為例:
相:
絕:
他們曾是最要好的朋友,但因為一些誤會,最終彼此相絕了。
相關的組詞有: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絕交、絕情。
與相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決裂、斷交、疏遠。
相絕的反義詞是和好、複和、修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