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鲂魚赪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fáng yú chēng wěi,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核心含義
形容人因過度勞累或負擔過重而陷入困苦狀态。該詞通過“鲂魚尾巴變紅”的意象,隱喻辛勞對人的影響。
詞語構成
《詩經》起源
最早見于《詩經·周南·汝墳》:“鲂魚赪尾,王室如毀。”漢代毛亨注解:“魚勞則尾赤”,宋代朱熹進一步說明:“鲂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
後世引用
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化用此典:“既而鲂魚頳尾,四郊多壘”,借以表達百姓在戰亂中的疾苦。
語法結構
主謂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書面語中。
現代應用
因用詞生僻,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語境,例如:“他肩負重任,終日奔波,如鲂魚赪尾。”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詩經》注疏或庾信文集。
《鲂魚赪尾》是指魚的尾巴呈現紅色。這個詞在漢語中比較常見,用來形容鲂魚尾巴的特殊色彩。
《鲂魚赪尾》的拆分部首是魚(魚字頭)和赪(赤字頭)。根據常用字字典,魚的部首是魚,赪的部首是赤。
鲂字的筆畫順序為:撇、捺、提、提、捺、橫、橫、撇、橫、撇、橫、捺、點。
赪字的筆畫順序為:橫、撇、捺、豎、橫、撇。
《鲂魚赪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常棣》一篇中。這個短詩描寫了鲂魚的尾巴呈現紅色的景象。
繁體字中,《鲂魚赪尾》的鲂和赪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雖然《鲂魚赪尾》這個詞的基本形狀沒有改變,但是具體的筆畫順序和結構可能會有些差異。這些變化在古代文字研究中有詳細的記錄,但不是本篇文章的主題。
漁民捕到的鲂魚赪尾,給人一種奇特的美感。
鲂魚、赪尾、鲂魚尾巴。
紅尾、紅色尾巴。
黑尾、無色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