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ws of heaven]∶舊謂上天的律令、法規
(2) [prohibition made by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國稱所定禁令
(1).舊謂上天的律令、法規。 元 無名氏 《鎖魔鏡》第一折:“俺二人誤犯了天條,罰俺在鎖魔鏡裡受罪。”《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 玉帝 ﹞向那人道:‘似你這等的功行,便是我這裡也無天條可行,隻好破格施恩。’” 魯迅 《南腔北調集·火》:“ 普洛美修斯 偷火給人類,總算犯了天條,貶入地獄。”
(2). 太平天囯 稱所定禁令法規為天條。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救世歌》:“第二不正忤父母,大犯天條急自更。”
“天條”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上天的律令與法規
指古代民間信仰中,上天制定的不可違背的規則,代表神明或自然法則的意志。如元雜劇《鎖魔鏡》提到“誤犯天條”會受罰。
太平天國的禁令法規
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将制定的宗教與社會規範稱為“天條”,例如《原道救世歌》中強調“忤父母”即觸犯天條。
神話與宗教中的天條
道教典籍《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被部分神話解讀為天條的哲學基礎,強調順應天道;佛教則将其與“空”的概念關聯,主張摒棄私欲以合天道。
其他語境中的延伸
現代少數場景下,“天條”可代指公司規章制度或職業道德(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
多用于描述不可違背的至高準則,如命運安排、道德約束或宗教規範。例如:“觸犯天條必遭天譴”體現對自然法則的敬畏,“遵守公司天條”則隱喻嚴格制度(後者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神話或曆史中的具體天條内容,可查閱《太平天國文獻》或道教經典。
《天條》一詞是指宇宙自然規律或者是指令,指引人們遵守的行為規範或準則。
《天條》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是“天”和“條”。其中,“天”是常見的漢字,意為天空、上帝、宇宙等;“條”是一個常見部首,在漢字裡表示柔軟的東西。
《天條》一共有13個筆畫,其中“天”字是4畫,“條”字是9畫。
《天條》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天是宇宙的最高存在,天的旨意是至高無上的。儒家學者将這種至高無上的旨意形成條文,作為君王和臣民遵循的法律準則。
《天條》的繁體字為「天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天條》為例,古代可能會使用象形或指事的方式來寫這個詞。比如,可以用一條柔軟的線表示“條”,在上方加上一個象征天空的形狀表示“天”。這種寫法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時期。
1. 遵守《天條》,是我們作為公民的責任。
2. 他違反了《天條》中關于誠實守信的規定。
組詞:天命、天道、天地、天空、條規
近義詞:天經地義、自然法則
反義詞:違背天條、不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