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唇的美稱。或說琴唇以龍為飾者。 唐 王績 《答馮子華處士書》:“自作素琴一張,雲其材是 嶧 陽孤桐也。近攜以相過,安軫立柱,龍脣鳳翮,實與常琴不同。” 唐 孟浩然 《聽鄭五愔彈琴》詩:“半酣下衫袖,拂拭龍脣琴。”《文選·嵇康<琴賦>》“爰有龍鳳之象,古人之形” 唐 呂向 注:“琴有龍脣、鳳足。” 宋 陳旸 《樂書·琴制》:“龍脣者,聲所由出也。”
“龍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琴相關。根據文獻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解釋:
琴唇的美稱
指古琴的發音部位(即琴唇)的雅稱。古琴作為傳統樂器,其構造部件常被賦予象征性名稱,“龍唇”即是對琴唇的文學化表達,可能因其形制或音色特點而得名。
以龍紋裝飾的琴唇
另一種說法認為,“龍唇”特指琴唇部分裝飾有龍形紋樣,體現了古代器物中龍圖騰的文化寓意,多見于工藝考究的名琴。
補充說明:需注意與相學中的“龍口”區分。相學中的“龍口”指雙唇平齊的口相,象征威嚴與仕途(如提及),但此概念與“龍唇”無直接關聯,屬不同領域術語。
《龍唇》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人的嘴唇紅潤如朱。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容顔美麗動人。
《龍唇》的拆分部首是龍(⺍)和唇(口)。它由11個筆畫組成。
《龍唇》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中。一般來說,《龍唇》是一個比喻手法,用來形容人的容貌特征,将人的嘴唇與龍的形象聯想在一起,以表達美好動人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龍唇》的寫法是「龍唇」。
在古代,漢字的形體經曆了演變和改革。然而,《龍唇》這個成語的字形并沒有太多變化。它保持了原始的形狀和結構,旨在傳承古代的文化和意義。
例句:她的笑容中透出了一抹迷人的龍唇之色。
組詞:龍鱗、唇齒、唇舌、龍飛鳳舞。
近義詞:櫻唇、杏唇。
反義詞:龍顔大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