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晉書.嵇康傳》:"康将刑……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傳論》:"嵇琴絶響阮氣徒存。"後因稱中斷散失之學術技藝為"絶響"。2.指最高造詣的學問技藝。
1.《晉書·嵇康傳》:“ 康 将刑……索琴彈之曰:‘昔 袁孝尼 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傳論》:“ 嵇 琴絶響, 阮 氣徒存。”後因稱中斷散失之學術技藝為“絶響”。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三》:“﹝ 諶公 佑 ﹞古體樂府俱善,而於律體尤精。 唐 律絶響三百年,公自出機軸,掃空凡馬。”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河傳》一調,最難合拍, 飛卿 振其蒙, 五代 而後,便成絶響。” 戴鈞衡 《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是以古文之學, 北宋 後絶響者幾五百年, 明 正 嘉 中 歸熙甫 始克賡之。”
2.指最高造詣的學問技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調出 廣寒 ,聲同鈞樂,誠為絶響,慚步後塵。” 王西彥 《風雪》四:“真正的 譚 派要算 言菊朋 ,我聽過他的《烏盆計》,不過也老了,他在 北平 是 譚 派絕響。”
絶響(jué xiǎng)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本義指失傳的音樂或技藝,引申為某種文化、技藝或傑出成就的失傳或終結。其核心含義強調“獨一無二且後繼無人”的消逝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與使用角度詳細解析:
字源構成
“絶”意為“斷絕、消失”,“響”指“音樂、聲響”,合指失傳的音樂。
例:
《晉書·嵇康傳》載:“廣陵散于今絶矣。”指名曲《廣陵散》隨嵇康之死而失傳,是為“絶響”。
引申義
泛指卓越技藝、文化傳統的永久消失,強調不可複現的獨特性。
例:
傳統手工錾刻技藝因後繼無人,已成絶響。
文化傳承領域
用于形容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古琴流派、方言戲曲等。
例:
地方劇種面臨消亡危機,百年戲台恐成絶響。
藝術評論語境
贊譽無法超越的經典作品或成就,隱含“空前絕後”之意。
例:
該畫家的潑墨山水被視作當代藝術的絶響。
《漢語大詞典》(1994年版)
“絶響:失傳的音樂。後泛指事物失傳或技藝後繼無人。”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067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絶響:〈書〉失傳的音樂,泛指失傳的技藝或文化。”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12頁。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絶矣!’”
(此典故為“絶響”的經典出處,體現文化傳承中斷的悲怆感。)
詞彙 | 側重含義 | 差異點 |
---|---|---|
絶響 | 獨一無二的技藝/文化徹底消失 | 強調“不可再現” |
失傳 | 技藝/知識未能延續 | 中性描述,無情感色彩 |
絕唱 | 巅峰之作(未必失傳) | 側重成就高度 |
建議延伸: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查閱《四庫全書》電子版或《漢典》數據庫(www.zdic.net),輸入“絶響”檢索原典上下文。
“絶響”(也寫作“絕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字面由“絶”(斷絕、消失)和“響”(聲音)組成,指聲音停止後的寂靜狀态。例如形容喧鬧環境突然安靜,或音樂結束後餘音消散的場景。
2. 引申含義
源自《晉書·嵇康傳》典故:嵇康臨刑前彈奏《廣陵散》并感歎此曲将失傳,後以“絶響”代指失傳的技藝、學問等傳統文化。如、4提到“嵇琴絶響”即指嵇康的琴藝失傳。
3. 擴展用法
也可形容某領域最高造詣的技藝或成就,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用“絶響”贊美超凡的音樂造詣。
使用場景建議
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含義選擇,避免混淆字面與引申義。
芭蕾褒貶與奪怅而蟬機超增補廪癡蟲熾爨蚩弄出戰電場強度吊膀子鬥喋乏劣鋒出鴿哨宮髻龜馬好些宏長虎棍火戰醬瓿檢奸借劍擊石波雞頭久已橛子琅環練洽羚羊挂角流箭驢辇賣官末頭腦蓋骨鬧埽泥融覺彭亨樸馬披腹清虛殿熱渴如果神籤十保扶詩國收執霜岚驷鐵肅志洮頮天穿鐵穩忘漂麥望乞僞飾揾食閑誕邪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