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se embellish] 假裝
僞飾之辭
虛假矯飾。《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僞飾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賈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桓君山 ﹞又作《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僞飾之辭,莫不證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日本和親》:“至於公主下降,則納币賜敕,宴使定期,古來一有故事。軍中安能僞飾以欺外夷?” 魯迅 《華蓋集續編·我還不能“帶住”》:“ 中國 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裝腔作勢的導師;要并無僞飾,--倘沒有,也得少有僞飾的導師。”
僞飾(wěi sh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虛假的言行或外表來掩蓋真實情況或意圖,以達到欺騙或掩飾的目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動詞性
指故意用虛假的外表或行為掩蓋真相。
例:他僞飾出一副熱心腸,實則另有所圖。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名詞性
指虛假的裝飾或掩飾手段本身。
例:剝去僞飾,方見本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古義溯源
“僞”本義為“人為的”(《說文解字》),後引申為“虛假”;“飾”指“修飾、裝扮”。二者結合後,在先秦文獻中已表“刻意掩飾”之意。
例:《荀子·性惡》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此處“僞”即含後天矯飾之義。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近現代用法
詞義強化“刻意欺騙性”,如魯迅《華蓋集》:“揭穿僞飾的假面,暴露真實的心。”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典型語境
近義詞對比
詞語 | 差異點 |
---|---|
僞裝 | 側重外在身份或形态的假扮(如“僞裝成商人”) |
掩飾 | 強調對過失或情緒的遮蓋(如“掩飾錯誤”) |
虛僞 | 形容人品質不真誠,為形容詞 |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3年。
《漢語大詞典》釋義:
“僞飾:虛假矯飾。指故意做作以掩蓋本真。”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
“用虛假的言行掩蓋真實情況。”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僞飾折射傳統文化中對“誠”的推崇(《中庸》:“誠者,天之道也”),其貶義色彩反映社會對表裡如一的道德要求。當代使用中,該詞常見于社會批評與心理分析領域,如“去除僞飾,直面本心”的哲學倡導。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僞飾”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ěi shì,核心含義指虛假矯飾,即通過刻意掩飾或裝扮來掩蓋真實情況。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内涵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與例句
“僞飾”常用于描述人為制造的虛假表象,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暴厲碧氏猜度財神爺參決側首鬯酒赤墀抽象勞動賜蔭翠晶打攔颚骨飛書憤憤不平輔理敷條改日宮燭分煙含納煥爍穢疾回魚箸金奔巴瓶浄碧京府驚疑進鮮舉肥曠時樂意兩敗俱傷列炬眇默摸樁呐吃猱狖排球輕蔑蛩山日新月著上竄下跳山橘閃走深嘿瘮疴説大話使小錢說來說去疏窅歎慜騰騰烈烈天老地荒調悅挺力托咐亡八瓦研衛侍倭子五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