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晋书.嵇康传》:"康将刑……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传论》:"嵇琴絶响阮气徒存。"后因称中断散失之学术技艺为"絶响"。2.指最高造诣的学问技艺。
1.《晋书·嵇康传》:“ 康 将刑……索琴弹之曰:‘昔 袁孝尼 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传论》:“ 嵇 琴絶响, 阮 气徒存。”后因称中断散失之学术技艺为“絶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 諶公 佑 ﹞古体乐府俱善,而於律体尤精。 唐 律絶响三百年,公自出机轴,扫空凡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河传》一调,最难合拍, 飞卿 振其蒙, 五代 而后,便成絶响。” 戴钧衡 《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是以古文之学, 北宋 后絶响者几五百年, 明 正 嘉 中 归熙甫 始克賡之。”
2.指最高造诣的学问技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调出 广寒 ,声同钧乐,诚为絶响,惭步后尘。” 王西彦 《风雪》四:“真正的 谭 派要算 言菊朋 ,我听过他的《乌盆计》,不过也老了,他在 北平 是 谭 派绝响。”
“絶响”(也写作“绝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字面由“絶”(断绝、消失)和“响”(声音)组成,指声音停止后的寂静状态。例如形容喧闹环境突然安静,或音乐结束后余音消散的场景。
2. 引申含义
源自《晋书·嵇康传》典故: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并感叹此曲将失传,后以“絶响”代指失传的技艺、学问等传统文化。如、4提到“嵇琴絶响”即指嵇康的琴艺失传。
3. 扩展用法
也可形容某领域最高造诣的技艺或成就,如明代陈汝元《金莲记》用“絶响”赞美超凡的音乐造诣。
使用场景建议
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具体含义选择,避免混淆字面与引申义。
絶响(じょうきょう)是一个日文词汇,意为“响声停止”。它由两个汉字组成:絶(意为“中断”或“停止”)和响(意为“声音”或“音响”)。这个词语也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纟(绳子)和口(嘴巴),同时包含了10个笔画。
“絶响”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日本古籍《源氏物语》中,是一位妻子在悄悄探视丈夫的时候,借由斐子的解释而被使用。在现代日语中,它常用于形容声音突然间停止或消失无声的场景。
在繁体字中,絶响被写作「絕響」,但发音和意思都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絶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可参考《康熙字典》等古文字典。
以下是一些使用「絶响」的例句:
与「絶响」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
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替换「絶响」,比如:
一些与「絶响」相反的词语包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