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面縛的意思、面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面縛的解釋

[with one's hands tied behind one's back] 兩手反綁

面縛西都。——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面縛兩降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詳細解釋

雙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左傳·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縛 郭最 ,皆衿申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楊伯峻 注:“面縛,即自後縛之。”《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司馬貞 索隱:“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謂宜投戈頓顙,面縛乞身。”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一折:“你既肯面縛歸降,我也須降階接待。” 嚴複 《原強續篇》:“是何異驅四百兆之赤子,繫頸面縛以與其仇,以求旦夕之喘息。”參見“ 面縛輿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面縛"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短語,其核心詞義指戰敗者以雙手反綁于身後的姿勢投降。該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典籍《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記載了許國國君戰敗後反縛雙手、口銜玉璧的投降儀式。

從構詞法分析,"面"在此處作副詞使用,表示"當面、迎向"的動作方向,"縛"即捆綁,二字組合構成投降者直面勝利者的捆綁姿态。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面縛特指"兩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這種儀式化的投降動作在先秦戰争文化中象征着徹底臣服。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使用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1. 專用于描述諸侯或高級将領的投降禮儀,《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即為其例
  2. 常與"銜璧""輿榇"等儀式行為并用,構成完整的投降禮制
  3. 區别于普通士卒的投降,強調投降者的身份等級與儀式規範性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面縛"主要保留在曆史叙述和成語典故中,如"面縛歸命"等固定搭配。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所承載的禮儀制度對研究中國古代戰争文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面縛”是中國古代表示投降的禮儀性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戰敗者将雙手反綁于胸前或背後,并以恭敬姿态面向勝利者,象征徹底放棄抵抗。這一行為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八年》,如“衿申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2. 形式與象征

    • 身體臣服:雙手反綁的動作直接表明失去武力威脅,如《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微子“肉袒面縛”向周武王投降。
    • 心理博弈:通過姿态的謙卑(如跪地、低頭)表達認罪與歸順誠意,同時隱含着對勝利者權威的承認。
  3. 文化意義
    該行為将“戰敗”轉化為儀式,既符合先秦禮儀觀念,也強化了權力秩序的重建。例如,唐代柳宗元在《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中寫道“面縛乞身”,表明這一傳統在曆史中延續。

  4. 曆史實例
    典型案例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的“面縛西都”,以及清代邵長蘅《青門剩稿》描述的降将姿态,均體現其作為投降儀式的規範性。

擴展說明:不同文獻對“面縛”細節略有差異,如《史記》司馬貞索隱強調“縛手于背而面向前”,而部分記載提及伴隨“輿榇”(擡棺材)以表生死由對方裁決,進一步體現其儀式複雜性。

别人正在浏覽...

八次闆箱閉凍鼻塌脣青不相登餐飯撤根到底赤苦癡念叢悴竄投登東廁得赢地價斷月堵縫頓即恩格斯房地膰俎蓋章滾賬果播孤遠澆駁椒芳接絲鞭雞竿脊梁骨京報連登黃甲荊荼抉瑕摘釁柯亭竹聯篇累牍掄眉豎目貓精明心見性驽頓乾贶乾着急巧立名目清鍋冷竈親饋祛除染缸房三複桑樞甕牖石跗市閑刷目樹介蜀錦疏食飲水儵爍素來宿衞同堂駝毧相思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