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 one's hands tied behind one's back] 兩手反綁
面縛西都。——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面縛兩降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雙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左傳·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縛 郭最 ,皆衿申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楊伯峻 注:“面縛,即自後縛之。”《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司馬貞 索隱:“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謂宜投戈頓顙,面縛乞身。”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一折:“你既肯面縛歸降,我也須降階接待。” 嚴複 《原強續篇》:“是何異驅四百兆之赤子,繫頸面縛以與其仇,以求旦夕之喘息。”參見“ 面縛輿櫬 ”。
“面縛”是中國古代表示投降的禮儀性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戰敗者将雙手反綁于胸前或背後,并以恭敬姿态面向勝利者,象征徹底放棄抵抗。這一行為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八年》,如“衿申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形式與象征
文化意義
該行為将“戰敗”轉化為儀式,既符合先秦禮儀觀念,也強化了權力秩序的重建。例如,唐代柳宗元在《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中寫道“面縛乞身”,表明這一傳統在曆史中延續。
曆史實例
典型案例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的“面縛西都”,以及清代邵長蘅《青門剩稿》描述的降将姿态,均體現其作為投降儀式的規範性。
擴展說明:不同文獻對“面縛”細節略有差異,如《史記》司馬貞索隱強調“縛手于背而面向前”,而部分記載提及伴隨“輿榇”(擡棺材)以表生死由對方裁決,進一步體現其儀式複雜性。
面縛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生活、工作或精神壓力下感到困頓和束縛。
面縛的拆分部首是面(miàn)和缶(fǒu),總共有12個筆畫。
面縛一詞來源于古代京劇表演中的道具。京劇中的面縛是一種特殊的面具,覆蓋住演員的臉部,用以表達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後來,面縛逐漸引申為心理上的困境或束縛,成為了一個意象詞語。
面縛(miàn fù)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面縛在古代寫作「面縛」,古時候的寫法強調對個體的困擾和羁絆。
1. 我感到自己被工作和家庭的壓力面縛,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
2. 他的貧困和環境的限制使得他長期面縛于生活的窘境中。
1. 限縛:限制和束縛。
2. 衣縛:穿戴的束縛。
3. 心魔縛:内心的困擾和壓力。
1. 困頓:表示深陷困境,無法擺脫。
2. 束縛:表示被緊緊限制或束縛。
3. 牽絆:表示被情感或責任所牽引,無法解脫。
自由:表示無束縛、無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