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谑的言辭。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欲乎仕,則懼禍;欲乎退,則思進。必為怪行以動俗,詼言以矯物。”
“诙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诙言”指戲谑的言辭,即帶有幽默、調侃或玩笑性質的話語。該詞由“诙”(诙諧)和“言”(言語)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語言表達輕松或諷刺的意味。
出處與示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的《移元徵君書》:“欲乎仕,則懼禍;欲乎退,則思進。必為怪行以動俗,诙言以矯物。”。文中通過“诙言”描述以非嚴肅的言辭來矯正世俗觀念的行為。
字義分解
用法說明
“诙言”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戲言”“諧語”,反義詞則如“正言”“莊語”。
該詞通過幽默或諷刺的語言表達觀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意圖,既可能是輕松的調侃,也可能暗含批判色彩。
诙言是指以幽默或諷刺的方式表達的言辭或文字,具有調侃和嘲笑的成分。它常常用于戲劇、段子、笑話等場合,以帶給人們歡樂和輕松的心情。
诙言的部首為言,共有7畫。
《诙言》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片玼》中:“将言片玼,遽不能伐诙言。”意為“即使是輕微的言辭,也突然不敢再嘲笑了。”
《诙言》的繁體字為諢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經曆了不少變革。《康熙字典》中收錄的诙言字舊體寫法為「訛言」。
1. 他經常用诙言逗樂大家,把每個人都逗得哈哈大笑。
2. 這部電影巧妙運用了诙言的手法,讓觀衆在歡笑中思考人生的哲理。
1. 诙諧
2. 诙笑
3. 诙諧可笑
4. 诙诨
1. 諧诙
2. 笑話
3. 幽默
4. 戲谑
1. 諷刺
2. 嚴肅
3. 正經
4. 嚴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