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老子》:“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河上公 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王弼 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 清 姚鼐 《秋齋有述》詩:“淵乎象帝先,曠矣發吾覆。”
(2).指 老子 。 唐 朝尊封 老子 為 太上玄元皇帝 ,故即用《老子》中語為 老子 的别稱。 唐 韓愈 《奉和杜相公十六韻》:“象帝威容大,仙宗寶曆賒。” 孫汝聽 注:“此言象帝者,即指 玄元 也。” 宋 邵雍 《不去吟》:“用詩贈真宰,以酒勸象帝。”
“象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涵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象帝”由“象”與“帝”組合而成。“象”在古漢語中既可指天象、物象,亦含“象征”之意;“帝”本義為天帝或至高主宰者,如《說文解字》釋“帝”為“王天下之號”。因此,“象帝”可直譯為“天象中的主宰”或“象征性的至高存在”。
二、道家哲學中的引申
該詞多見于道家文獻。如《老子》第四章雲:“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此處“象帝”被注解為“似天帝而先于天帝的存在”,用以描述“道”的超越性。王弼注稱:“象,似也;帝,天帝。謂道在天帝之先,為萬物本源。”。此解将“象帝”與宇宙生成論關聯,強調道體先于具象神祇的哲學觀。
三、學術争議與擴展
部分學者結合《莊子》“黃帝遺玄珠”等寓言,認為“象帝”或隱喻“自然法則的人格化象征”(見《莊子集釋》)。另有觀點指出,“象”通“像”,即“帝”的顯化形态,如《淮南子》中“象帝之威”描述自然現象中蘊含的規律性力量。
參考來源
“象帝”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源自《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唐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後人引用《老子》原文,将“象帝”作為老子的别稱。例如:
部分現代釋義将其視為成語,認為“象”象征大象的威猛,“帝”代表帝王權威,合指具有非凡統治力的人或事物。但此解釋更偏向文學化引申,與傳統哲學含義關聯較弱。
需根據語境區分:
不調草次長詞常則朝出夕改持統丑惡楚漢成臯之戰翠钿調隊子滴裡搭拉多瘿阿曲負氣仗義公玉貴家轱輪輝爛江南海北檢節交線戲棘盆郡牧課息鲲鳳磊落兩蜀流沉流送龍蒸馬架椅門卒閩川冥愚濃摯毆作鵬飙樸簌千戶且道冗雜軟靠賞口上馬杯聲問事例錢釋俗師心自用樹創疏義堂軸跅弢不羁頑質委練武風詳盡相摎賢節險戰西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