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簿的意思、疏簿的詳細解釋
疏簿的解釋
舊時僧道募捐的冊子。《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不管貧富,就送過一個疏簿,募化錢糧,不是托言塑佛粧金,定是説重修殿宇。” 清 李漁 《奈何天·誤相》:“獻齋的攢盒一收,募緣的疏簿就到。”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專業解析
"疏簿"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疏"和"簿"兩個語素構成,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含義需結合兩個語素的古義及複合後的用法來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指分條記錄或分項記載的冊簿、文書:
- 釋義核心: "疏"在此取其本義之一"分條陳述、分條記錄"(《說文解字》:"疏,通也。" 引申為條陳、分記);"簿"指冊籍、文書(《說文解字》:"簿,手版也。" 引申為記錄之冊)。因此,"疏簿"指用于逐條、逐項記錄事項的冊子或文件。
- 用法舉例: 常用于記錄物品清單、賬目、名冊、事件條目等需要清晰分項的内容。例如,古代官府記錄物資、戶籍的冊子,或寺廟記錄布施、法事的登記簿,均可稱為"疏簿"。
- 權威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卷七,第482頁,"疏"字條下相關義項及複合詞例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35頁,"疏"字條義項③及複合詞例證。
-
特指僧道化緣或記錄法事所用的簿冊:
- 釋義核心: 在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語境下,"疏"可指僧道向信徒募化財物或為信徒祈福消災所寫的文書、表文(即"疏文")。"簿"則指記錄這些活動或信徒名錄的冊子。因此,"疏簿"常特指寺廟、道觀中用于記錄化緣所得財物、法事安排、信衆名錄等事項的專用簿冊。
- 用法舉例: "和尚拿着疏簿到村裡化緣";"道觀裡有一本厚厚的疏簿,記錄着曆年法事和善信的名字"。
- 權威來源參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疏"字條相關釋義;《禅林象器箋》(日本·無著道忠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版)中關于寺院文簿制度的記載亦可佐證此用法。
"疏簿"的核心含義是指一種分條、分項記錄特定信息的冊籍或文書。其具體所指需結合語境判斷,既可泛指一般的分項記錄冊(如賬簿、名冊),也可特指宗教場所(寺廟、道觀)用于記錄化緣、法事、信衆等事項的專用簿冊。其詞義體現了古代文書管理中條分縷析的記錄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疏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疏簿(拼音:shū bù)指舊時僧道用于募捐的冊子。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醒世恒言》,清代李漁的《奈何天》等文獻也提及,常與宗教募捐活動相關。
二、字義分解
- 疏(shū)
- 本義為疏通、分散,引申為關系疏遠或記錄分條陳述的文字(如奏疏)。
- 簿(bù)
組合含義可理解為“用于分條記錄募捐信息的冊子”。
三、曆史用例
- 《醒世恒言》提到:“不管貧富,就送過一個疏簿,募化錢糧”,說明僧人通過此冊向民衆募集資金。
- 清代《奈何天》中描述:“獻齋的攢盒一收,募緣的疏簿就到”,反映疏簿在宗教活動中的銜接作用。
四、總結
“疏簿”是古代宗教場所用于系統化募集資金的工具,兼具記錄和管理功能。其詞義與“募捐”“化緣”等行為密切相關,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宗教活動的組織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按歌跋步床白足禅師卑谄必恭必敬串月賜圜撮擁單絲不線電視會議電子偵察彫甍囮鳥二帝閣帖古體孤星固植海垂紅告示紅衣炮化感讙設回風彙征枷锢艱乏澗谷籍躝舉枉措直抗性鄰畺麟膠隸釋龍殿羅午闵勉鳥村偏盲前面騎箕尾清風亮節瓊卮權閉臞小入直視區世爻説白天英挺走同聲透汗偷人斡勒握粟出蔔五臭香亮小忽雷瞎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