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僧道募捐的冊子。《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不管貧富,就送過一個疏簿,募化錢糧,不是托言塑佛粧金,定是説重修殿宇。” 清 李漁 《奈何天·誤相》:“獻齋的攢盒一收,募緣的疏簿就到。”
“疏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疏簿(拼音:shū bù)指舊時僧道用于募捐的冊子。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醒世恒言》,清代李漁的《奈何天》等文獻也提及,常與宗教募捐活動相關。
組合含義可理解為“用于分條記錄募捐信息的冊子”。
“疏簿”是古代宗教場所用于系統化募集資金的工具,兼具記錄和管理功能。其詞義與“募捐”“化緣”等行為密切相關,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宗教活動的組織形式。
《疏簿》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一種記錄、管理重要事項、材料或資料的文件。疏簿一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
《疏簿》的部首是“矢”(shǐ),它位于字的左上方。根據現代簡化規範,它的繁體字形為“矣”,由5畫組成。
《疏簿》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代的文獻中。它指的是用竹籤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筆記、記錄材料,主要用于請求處理、政務記錄等用途。
《疏簿》的繁體字形為「疏簿」。在繁體字中,「疏」字的部首為「病」,「簿」字的部首為「竹」。
在古代,《疏簿》的寫法略有不同。根據古代字形演變,「疏」字的寫法為一個注音符號「一」位于上方,下方是「大」字旁,表示這個字的音和義。而「簿」字的寫法為「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中包含了草木「艸」的旁邊,意味着記錄的事項與植物有關。
1. 王公将疏簿遞交給朝廷,請求處理民生問題。
2. 老師要求學生編寫一份疏簿,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
組詞:疏文、疏導、簿子。
近義詞:記事簿、紀錄簿。
反義詞:整理、歸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