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徹膳的意思、徹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徹膳的解釋

古代遇有災患變異時,帝王撤減膳食,以示自責。《詩·大雅·雲漢》“膳夫左右” 毛 傳:“膳夫徹膳,左右布而脩。” 孔穎達 疏:“膳夫之官,減撤王之膳食。”《後漢書·伏湛傳》:“夫一穀不登,國君徹膳;今民皆飢,柰何獨飽?”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诽謗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達聰,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徹膳是漢語中表示撤除膳食的禮儀用語,特指古代君主或貴族因災異、自責而主動停止享用飲食的行為。該詞由“徹”(撤除)和“膳”(飯食)構成,最早見于《禮記》等典籍,後逐漸演化為一種象征性禮儀。

詞義解析與曆史淵源

  1. 本義:字面指撤去日常飲食。《說文解字》釋“徹”為“通也”,此處引申為“撤除”;“膳”在《周禮》中定義為“食也,具食以進”,即供奉的飲食。組合後表示停止進食行為。
  2. 禮儀制度:古代文獻記載,帝王遇天災、國喪或自省時“徹膳”以示哀恸。如《禮記·喪大記》載“君徹膳,宰徹膳”,強調禮制中的自我懲戒含義。
  3. 引申意義:後世将“徹膳”擴展至表達深切悲痛或自我問責,如《左傳》中諸侯因歉收而徹膳赈民,體現責任意識。

權威文獻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徹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帝王在災異發生時,通過撤減膳食以示自我反省和承擔責任的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詩經·大雅·雲漢》
    毛傳提到“膳夫徹膳”,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膳夫官員負責減少帝王飲食,反映周代應對災異的禮制。
  2. 《後漢書·伏湛傳》
    記載“一穀不登,國君徹膳”,強調糧食歉收時帝王應與民衆同饑,不可獨享飽食。
  3. 《夢溪筆談》
    宋神宗因日食撤膳避殿,說明此傳統延續至宋代。

三、文化内涵


四、同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後漢書》《夢溪筆談》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爾幹半島白露拜謝本惡避塵蠶命承安扯篷拉縴出山泉水村胥瘅惡大劄洞辟兜牟法船笵銅分座公積金寒飂合匝侯服簡嚴交至極等驚弦靳啬句龍亢禮佧佤族爛炳略綽臉帕柳市籮鬥瞞天謊男廁所牛口炮局抨擊仳倠慶緜權策畎夷勸谕确志蝕毀失溜疎剌逝滅食咽事業單位守牧鼠遁稅俗思緻素飙素風通施夏畦歇斯特裡斜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