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農林作物。 漢 王充 《論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樹稼豐茂。”
(2).種植莊稼。《舊唐書·狄仁傑傳》:“今不樹稼,來歲必饑,役在其中,難以取給。”
(3).即樹介。《舊唐書·讓皇帝憲傳》:“﹝ 開元 ﹞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胄也。 憲 見而歎曰:‘此俗謂樹稼者也。諺曰:樹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參見“ 樹介 ”。
“樹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如下:
農林作物
指與農業、林業相關的植物産物。例如《論衡·率性》中提到:“肥而沃者性美,樹稼豐茂。”,強調土地肥沃與作物生長的關系。
種植莊稼
表示耕種的行為。如《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今不樹稼,來歲必饑。”,說明農耕對國家民生的重要性。
自然現象“樹介”
指嚴寒時樹木表面凝結冰晶的現象,又稱“木介”“木稼”。據《舊唐書》描述,開元年間京城極寒,“凝霜封樹”,民間認為此現象預示達官顯貴可能遭遇災禍,故有“樹稼,達官怕”的諺語。
建議結合《論衡》《舊唐書》等典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樹稼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農田中正在生長的莊稼。樹指的是莊稼在田間生長時,像樹木一樣高大挺拔,稼則表示莊稼的谷類作物。
樹稼的首位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樹木有關。樹稼的拆分筆畫為12畫,其中“木”為4畫,而“竹”則為8畫。
樹稼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現代漢字簡化之後并未保留繁體字形。在繁體字中,樹稼的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沒有任何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樹稼的寫法稍有不同。樹的古代寫法為“樹”,稼的古代寫法為“稂”。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而被簡化為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樹稼”。
1. 農民們正在田間種植樹稼,期待着豐收的季節。
2. 這塊農田上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樹稼,形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組詞:果樹、稻谷、麥田、菜地
近義詞:莊稼、禾苗、農作物
反義詞:枯萎、荒野、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