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音的意思、比音的詳細解釋
比音的解釋
(1).配合各種聲音,使其諧和。《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鄭玄 注:“比合其音,而播樂器也。”
(2).同音。 宋 嶽珂 《桯史·陽山舒城》:“ 龍舒 在 淮 最殷富。虜自亂華, 江 浙 無所不至,獨不入其境。説者謂其語忌,葢以 舒 之比音為‘輸’也。”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音的解釋 音 ī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音。音樂(?)。音律。音色。音量。音區。音韻。音像。音容(聲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訊。 筆畫數:; 部首: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比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配合聲音,使其和諧
指通過協調不同聲音元素(如樂器、節奏等)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這一釋義源自《禮記·樂記》的記載:“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意為将聲音有序編排後配合舞蹈動作,形成完整的“樂”。
-
同音現象
指兩個或多個字發音相同。例如宋代嶽珂《桯史·陽山舒城》中提到,因“舒”與“輸”同音(古音相近),民間避諱使用,反映了語言文化中的諧音避忌傳統。
二、延伸解析
- 構詞邏輯:“比”字本義為并列、協調(如《說文解字》釋為“密也”),引申為對聲音的調配;“音”則指聲音或樂音,組合後強調聲音的協同性。
- 現代應用:當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音樂理論、語言學時仍具參考價值,如分析《禮記》中的禮樂制度或漢語同音詞現象。
三、文獻例證
《禮記》的記載是核心出處,而宋代筆記則展示了該詞在語言文化中的實際應用,兩者共同構成其釋義的完整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音》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相較聲音的大小或音調的高低。它的部首是比,總共有三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是「比音」。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比音」的字形并未有太大變化。下面是一些使用《比音》的例句:
1. 這首歌的《比音》比上一首要高。
2. 他獨特的嗓音在演唱會上創造了酷炫的《比音》效果。
其他和《比音》相關的詞彙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裡是一些例子:
組詞:
- 音樂比音: 關于音樂中不同音符的大小和高低變化的比較。
- 話筒比音: 用來調節麥克風的音量和音調。
近義詞:
- 音量:聲音的大小或強度。
- 音調:聲音的高低或音高。
反義詞:
- 寡音:意指聲音單調,缺乏變化或樂感。
- 和音:表示多個聲音同時發出,形成和諧的組合。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