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极少量的水。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沧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输;穹昊盖高,尚竭么微之告。” 明 高攀龙 《题丹阳丁氏追远会簿》:“夫放海之水,本于涓勺;干霄之木,起于句萌。”
《汉语大词典》中“涓勺”一词属复合词,由“涓”与“勺”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本源
“涓”本指细流,《说文解字》释为“小流也”,引申为微量;“勺”为古代容量单位,《周礼·考工记》载“勺实一升”,后泛指舀取液体的器具。组合后“涓勺”原指以勺舀取细流,如明代《宋史·河渠志》载“以涓勺之微济漕运”,强调积少成多的功用。
二、引证用例
宋代苏轼《策别十二》用“如持涓勺以助江河”比喻力量微薄却愿尽绵力,清代《农政全书》以“涓勺之溉可沃焦土”形容微量资源的关键作用,体现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修辞功能。
三、语义演变
近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词义扩展至“代指微小的贡献或积累过程”,如“涓勺之力终成江海”的劝学语境,突显中华文化中积微成著的哲学理念。
“涓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字面解释
“涓”指细小的水流,“勺”是量水的器具。组合后字面意为“像勺子舀起的微小水流”,常比喻极少量的事物,尤其用于描述水。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叶适的《除工部侍郎谢表》,文中用“沧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输”表达“大海虽广,也能接纳微小贡献”的谦逊态度。明代高攀龙在《题丹阳丁氏追远会簿》中以“放海之水,本于涓勺”比喻宏大事物源自微小积累。
延伸比喻
除指代少量水外,也可形容稀少、微小的事物,例如才华、资源等。如“涓勺之才”形容能力有限,“涓勺之资”指微薄财富。
现代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强调积少成多的哲理,或表达自谦。例如:“文化传承需重视涓勺之力,不可忽视每个细节。”
例句参考
爱富嫌贫暗门襟百味羹便器赤洒洒踔掉催花鼓丹蕖地论宗陡然堵击飞穣复比勾哄馆伴韩朋木汉僧幻造家诫剪荷包笺注骄恶惊駴谨听劲鸷继日计庭樛枝举世皆知蜡诏乐丧六尺之孤笼鞋媒糵明闇民听牧豕听经难为匿黯拟古女红瞥捩乾陀罗群贤蝾螈弱疾入赘山屹塔沈点点实行水蒸气疏籁泰上特进体虱头名頽天韦柳屋庐孝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