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畏的意思、戢畏的詳細解釋
戢畏的解釋
猶畏服。《新唐書·崔珙傳》:“ 徐州 以 王智興 後,軍驕,數犯法,節度使 高瑀 未能制。天子思材望威烈者檢革其弊……以 珙 代 瑀 。居二歲, 徐 人戢畏。”
詞語分解
- 戢的解釋 戢 í 收斂,收藏:戢翼。戢影。載戢幹戈(把兵器收藏起來)。 止,停止:戢怒。戢鱗(喻蓄志待時)。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戢畏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戢”與“畏”二字構成,需結合其本義及古籍用例綜合闡釋:
一、字義解析
-
戢(jí)
- 本義:收斂兵器,引申為“止息、隱藏”。《說文解字》釋:“戢,藏兵也。”如《詩經·周頌·時邁》載:“載戢幹戈”,意為收藏兵器。
- 引申義:克制、收斂情感或行為,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戢兵”指息兵。
-
畏(wèi)
- 本義:恐懼、敬畏。《說文解字》:“畏,惡也。”段玉裁注:“畏者,忌憚也。”
- 引申義:敬畏、佩服,如《論語·子罕》“後生可畏”。
二、複合詞“戢畏”釋義
“戢畏”屬文言合成詞,意為“收斂畏懼之心,轉為深藏的敬畏”,強調由外在恐懼内化為克制的敬重。其核心語境為:
- 克制恐懼:抑制表面的驚慌,轉為理性敬畏。
- 心懷虔敬:對權威、天道或崇高事物保持内在尊崇。
例證:
雖未見于《漢語大詞典》等現代辭書條目,但可從古籍用字邏輯推演:
- 《尚書·康诰》“畏天顯”體現對天命的敬畏,而“戢”的收斂義可與之呼應,構成“收斂懼意,存留敬畏”的語義關聯。
-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指出“戢”含“斂”義,與“畏”結合,契合古人“敬慎不敗”的處世哲學。
三、文化内涵
“戢畏”反映儒家“敬”的倫理觀:
- 敬天法祖:如《禮記·曲禮》“毋不敬”,主張以克制态度表達崇高敬畏。
- 君子修身:克制私懼以持守正道,符合《孟子》“浩然之氣”的修養境界。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漢·許慎)
釋“戢”“畏”本義,奠定詞義基礎。
中華經典古籍庫《說文解字》(需訂閱訪問)
-
《說文解訓定聲》(清·朱駿聲)
系統分析字義引申脈絡,佐證“戢”的收斂義。
國學大師網影印本
-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
《尚書》《詩經》《禮記》等經典用例,提供語義語境支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雖未直接收錄“戢畏”,但對單字釋義具權威性。
漢語大詞典數據庫(付費資源)
“戢畏”是融合行為克制與精神敬畏的古典概念,其釋義需依托字源考據與經籍互證,體現古人“以敬制畏”的倫理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戢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jí wèi(注音:ㄐ一ˊ ㄨㄟˋ)
- 釋義:指因敬畏而服從,即“畏服”。例如《新唐書》中記載,崔珙接任徐州節度使後,通過威嚴治理使驕兵“戢畏”,意為士兵因敬畏而收斂行為、服從管理。
二、出處與用法
- 典故來源:出自《新唐書·崔珙傳》,原文描述崔珙以威望整頓徐州軍紀的史實,體現“戢畏”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 詞義解析:
- 戢:本義為收斂、克制,如“戢兵”(收兵)。
- 畏:指畏懼、敬畏,強調心理上的服從。
- 組合後強調“因威懾力而服從”,多用于描述權威人物或政策使人敬畏歸順的狀态。
三、其他解釋差異
部分現代釋義(如)将其引申為“克服恐懼、勇敢面對困難”,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辭書。建議以“畏服”為基準含義,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四、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河山逼逐綽路騎蹙變道謀大嬸雕軒豆渣腦筋蕃匠風馬牛佛手麥附籍扶留富謙高檔規切還田憨厚黑體字黑鎢礦痕量侯社獲取賤市積棟芥羽節志箕服警辯九二計最涓埃考言口孽拉大旗作虎皮蹥踡廉隅淪踬滿園春色某物平通佥簿輕刑散從官授官廳守氣四絕碑四列俗間梯陛退閑退卒屠解外號問官午朝羨除享祭銜玉賈石斆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