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國 之一。氐族 呂光 于公元386年據 涼州 ,稱 酒泉公 ,國號 涼 ,建都 姑臧 ,史稱 後涼 (公元386年-403年)。
後涼(386年—403年)是十六國時期由氐族呂光建立的割據政權,定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其國號“涼”源于統治核心區域涼州,因區别于前涼、北涼等政權,史稱“後涼”。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後涼由前秦将領呂光創立。呂光原為苻堅部将,奉命西征西域,于386年聽聞苻堅在淝水之戰後被殺,遂占據涼州自立,稱“酒泉公”,後改稱“三河王”,最終于396年即天王位,國號“大涼”。其疆域鼎盛時覆蓋今甘肅、甯夏、青海及新疆部分區域。
作為氐族政權,後涼實行“胡漢分治”政策,重用氐族貴族,同時籠絡漢族士族以鞏固統治。呂光效仿中原制度設立官職,但民族矛盾尖銳,後期爆發多次叛亂。
後涼控制河西走廊,維系中原與西域的商貿通道,但戰亂頻繁導緻經濟衰退。佛教因呂光西征時迎請鸠摩羅什東傳而興盛,鸠摩羅什在涼州譯經弘法十七年,奠定漢傳佛教重要基礎。
呂光死後諸子争位,内亂加劇。403年,後涼末主呂隆因南涼、北涼夾擊投降後秦,政權滅亡。其存續僅18年,卻加速了河西地區民族融合,并為北涼、西涼等政權崛起提供曆史條件。
參考來源
後涼是十六國時期由氐族呂光建立的政權,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解釋:
呂光早年追隨前秦苻堅,因戰功顯赫被委以重任。382年,苻堅派其率軍征讨西域,降服龜茲等30餘國。淝水之戰後,前秦崩潰,呂光趁機占據涼州,于386年自稱涼州牧,逐步建立政權。
全盛時控制今甘肅西北部、甯夏西部、青海東北部及新疆部分地區,但後期疆域大幅縮水,僅剩姑臧周邊。
後涼雖短暫,但作為十六國中控制西域的重要政權,對西北地區的曆史發展有一定影響。其興衰也反映了十六國時期政權更疊的典型特征——依賴軍事強人、缺乏穩固統治基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君主事迹,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記載。
把臂入林半丈紅布裂操衣誠僞垂曜翠甒村伶短訓班俸帖奮釁浮爵涪翁該該割舍的恭帶工資總額候樓黃囊假埋箭簳兼肉減殺解酩極峰舊家子駿馭曠無遼饷理楫淪洄潞氏盟盤母舅能文能武女性抨隲偏激漂鹵遣情切戒窮韻曲刃軟揣揣喪志申勵神玺收捕司啬鎖系陶隱托物吐突挽毂畏逼無撓下界小俏步蕭史謝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