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匹馬駕的車子。泛指車馬。《後漢書·賈琮傳》:“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唐 王勃 《綿州北亭群公宴序》:“既而登臨惜别,驂駕少留。”
(2).駕禦。 漢 焦贛 《易林·乾之否》:“戴日精光,驂駕六龍。” 宋 錢愐 《錢氏私志》:“縱未得到如來地,亦可以驂駕鸞鶴,翺翔三島,為不死人。” ********* 《太陽吟》:“太陽啊,六龍骖駕的太陽。”
“骖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三匹馬共同拉動的車,也泛指車馬。這一用法源于古代馬車配置:
表示駕駛或乘騎,具有動态行為特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康熙字典》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骖駕,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踏步而行”。拆分部首為馬字旁和車字旁,部首筆畫分别為三畫和七畫。
《說文解字》中的釋義是:“骖,利馬也;駕,馬行也。”其中,“骖”指的是一種用來駕車的馬,也表示利用馬來行進;而“駕”則表示馬的行進。合在一起,“骖駕”形容人的行走或者駕車的動作。
這個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骖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在古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曹操所著的《孟德新書》中,“骖”字被寫成了“骉”字。在清代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骖”被寫成了“骢”。
以下是一些使用骖駕的例句:
1. 他穩穩地骖駕在馬車上,向前行進。
2. 骖駕過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組詞:骖馬(指駕車用的馬)、駕車、駕駛、行進。
近義詞:走動、往前、行走。
反義詞:停止、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