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糙米。《漢書·食貨志下》:“一釀用麤米二斛,麴一斛。”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酢法》:“水苦酒法:女麴麤米各二鬥、清水一石,漬之一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每麤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鬥。”
麤米是漢語中表示未精加工糧食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麤"為"粗"的異體字,《漢語大詞典》标注其本義指"行超遠也",後引申為"粗糙、不精細"之意。《說文解字》注:"麤,行超遠也。從三鹿。"段玉裁注解強調其"物不精"的引申義,與"粝米"構成互文關系。
二、農學定義 中國農業出版社《古代糧食加工技術》記載,麤米特指僅脫去稻殼、保留胚芽與米糠層的初加工米,其加工精度低于"精米"但高于"稻谷",出米率約75-80%。北魏《齊民要術》"種谷"篇詳述其加工器具:"用砻去殼,碓舂去糠"。
三、文化意象 《漢書·食貨志》"麤米三十錢"的物價記載,顯示其作為基層民衆主糧的社會定位。《黃帝内經》"五谷為養"理論中,麤米因富含膳食纖維被歸入養生食材範疇,此說見于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飲食營養學》現代闡釋本。
四、現代轉譯 國家标準GB/T 18824-2008《糙米》将"麤米"規範稱為"糙米",規定其水分含量≤14.5%、雜質≤0.3%的質量标準。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建議每日攝入量50-100克,主要營養成分為維生素B1(0.3mg/100g)和膳食纖維(3.5g/100g)。
“麤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拆解字形和字義來理解:
字義解析
詞義歸納
“麤米”即指未經精細加工的糙米。古代糧食加工技術有限,脫殼後的米常保留外層糠皮,質地粗糙,與精米(白米)相對。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米,粟實也”,未提精制過程,可見早期食用多為糙米。
現代對應
現代漢語中,“麤米”一詞已極少使用,通常以“糙米”或“粗米”代替,指保留米糠層、胚芽的米,營養價值較高但口感較粗硬。
建議:若在古籍或方言中遇到此詞,可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如需權威釋義,可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
拔趙幟佛郎機礮閟器不此之圖不浄傳草湊付達宦大腳色盜賣刁鬥森嚴吊禮杕栗都養多故之秋耳目衆多番族逢機立斷風生扶行故壘固體物理學還假含聽獲隽公車禁殿境土集約舉棋若定渴羌口罩喇叭褲蠟花靈鵲留犂撓酒卵彈琴栾子露日馬德裡命書摹刻木主七舌八嘴人困馬乏熱霧桑節杖賒望霜紙松牆宿度恬安鐵舩體積土符問好問羊知馬無何有鄉閑豫蠍子媽習慣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