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狷介之士的意思、狷介之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狷介之士的解释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狷介之士”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品格特质,其核心含义指洁身自好、性情耿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解析

  1. “狷”的本义

    指洁身自好、有所不为。《说文解字》释“狷”为“褊急也”,后引申为拘谨自守、不妄取予。如《论语·子路》载孔子言:“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强调狷者守节不逾矩的品格。

    来源:《说文解字》《论语集释》

  2. “介”的含义

    本指铠甲,引申为“耿直”“独特”。《广雅·释诂三》注“介,独也”,形容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如《孟子·尽心上》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即以“介”喻指坚守原则。

    来源:《广雅疏证》《孟子正义》

  3. “狷介”的合成义

    二字结合后,形容人清高自持、刚直不阿,如《晋书·陶潜传》载:“性狷介不群,任真自得”,指陶渊明不与世俗妥协的性情。

    来源:《汉语大词典》《晋书》


二、典籍中的经典用例

  1. 《论语》中的定位

    孔子将“狷者”与“狂者”对举,指出“狷者”虽不及“狂者”积极进取,但能坚守底线(“有所不为”),是儒家认可的次一等贤人。

    来源:《论语·子路》

  2. 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

    • 陶渊明: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宋书·隐逸传》),被视为狷介之士的典范。
    • 包拯:北宋名臣,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宋史》称其“性峭直,恶吏苛刻”。

      来源:《宋书》《宋史·包拯传》


三、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

狷介之士的核心精神体现在:


四、与现代语境的关联

当代语境中,“狷介”一词仍用于褒扬坚守原则、抵制功利主义的人格,如学者拒绝学术造假、公职人员抵制腐败等行为,均体现狷介精神的价值延续。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狷介”的释义:“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结语

“狷介之士”承载了中国文化中对高洁人格的推崇,其精神内核跨越时代,成为士人风骨的象征。从孔子的伦理分类到隐逸文人的实践,再到当代的道德坚守,这一概念始终强调个体在纷杂世界中维护尊严与原则的力量。

网络扩展解释

「狷介之士」是一个形容人性格的成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狷介之士」指孤僻高傲、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其核心特质是坚守原则,宁可独善其身也不妥协。拆分来看:

2.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向秀传》:“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而部分文献(如《论语·述而》)提到孔子对“狷者”和“介者”的区分,成为该词的文化渊源。

3.性格特征

这类人常表现为:

4.用法与示例

5.近反义词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处解析,可参考《晋书》《人物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诔悲风璧角逼略裨衣部帑蚕子缠帐齿颊生香侈衒臭子儿触意大便酖酒大千世界地主之谊赓响根窝宫储公会堂刮胡子龟鹤遐寿国城过味还往瀚漠禾旦缓军建春践跚交辟阶合积极性急用乐天安命连师撩钩陆风漫乱命令秘郁篣格袍帔疋歌裒刻千日峭鲠轻虚群学赏接市井子石钟山记耍金耍银熟背挑刺条序狎猎效死输忠洗换心荡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