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敢為的意思、見義敢為的詳細解釋
見義敢為的解釋
見“ 見義勇為 ”。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為的解釋 為 (爲) é 做,行,做事:為人。為時。為難。不為己甚(不做得太過分)。 當做,認做:以為。認為。習以為常。 變成:成為。 是:十兩為一斤。 治理,處理:為政。 被:為天下笑。 表示強調:大為惱火。
網絡擴展解釋
“見義敢為”是一個褒義成語,讀音為jiàn yì gǎn wéi,與“見義勇為”同義,強調在正義面前勇于行動的責任感。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看到符合道義的事,能勇敢地采取行動,不畏艱難或危險。核心在于“勇氣”和“責任感”,強調主動擔當而非被動響應。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宋代曾鞏的《太子賓客緻仕陳公神道碑銘》,原文為“為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為,不少屈以求合”。
- 後世用例:《明史·伍骥傳》中記載“莊重寡言笑,見義敢為”,進一步擴展了其應用場景。
三、深層含義
- 道德堅守:體現對正義的堅定追求,尤其在面對不公或不道德行為時挺身而出。
- 行動導向:不僅要有正義感,還需付諸實際行動,如揭發不公、幫助弱者等。
四、使用場景
- 社會事件:如路遇欺淩、盜竊時敢于制止。
- 職場/校園:對舞弊、歧視等行為勇敢發聲。
- 文學創作:用于刻畫正直果敢的人物形象。
五、語法與結構
- 結構: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如“他素來見義敢為”。
- 感情色彩:褒義,常用于贊揚積極行為。
六、例句參考
- “面對歹徒,他見義敢為,及時保護了受害者。”(現代用例)
- 古籍例句:“莊重寡言笑,見義敢為。”(《明史·伍骥傳》)
附:與“見義勇為”的關系
兩者含義高度重合,但“見義敢為”更突出“敢于行動”的主動性。現代語境中常互換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義敢為
見義敢為是指在面對正義事物時,勇于挺身而出、主動行動的意思。這個詞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鼓勵每個人在遇到不正義、不公平的情況下,勇于為他人做出奉獻和幫助。
部首和筆畫
見義敢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見、義和為。它們的部首分别是目、讠和為,總筆畫數為8。
來源
“見義敢為”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孟子思想。孟子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思想家,他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倡人們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和行動。
繁體
見義敢為的繁體字為「見義幹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見義敢為可以寫作「見義敢爲」或者「見義勇爲」。這些古代寫法也強調了見義勇為的重要性。
例句
1. 他見到有人遭受欺淩時,立即見義敢為,挺身而出。
2. 她是一個有見義勇為精神的人,經常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組詞
見義、敢為、見義勇為、義勇、勇于、主動行動等。
近義詞
見不義而不為、見義勇為、見義勇為者有功、見義勇為者即是英雄。
反義詞
冷漠、袖手旁觀、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