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晉 釋 慧遠 于 廬山 東林寺 ,同 慧永 、 慧持 和 劉遺民 、 雷次宗 等結社精修念佛三昧,誓願往生西方淨土,又掘池植白蓮,稱白蓮社。見 晉 無名氏《蓮社高賢傳》。 宋 陳舜俞 《廬山記·山北》:“ 遠公 ( 慧遠 )與 慧永 ……十八人者,同修浄土之法,因號白蓮社十八賢。” 元 汪元亨 《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曲之九:“名姓老空山,魂夢杳 長安 ,且入白蓮社,休題玉筍班。” 清 孫枝蔚 《憶昔篇寄示燕谷儀三子》:“隻今老復病,想入白蓮社。”
(2). 唐 白居易 仿 慧遠 故事,在 香山 修淨土的場所。 白居易 因以自號 香山居士 。 宋 戴埴 《鼠璞·白蓮社》:“宮觀用蓮社,乃 白居易 緻仕,與僧 如滿 在 香山 修浄土,號‘白蓮社’。”
白蓮社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宗教結社組織,始創于東晉時期(約公元402年)。該社由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發起,以共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因寺中白蓮池而得名。其核心成員包括慧遠、劉遺民等十八位名士,史稱“蓮社十八賢”,定期集會講經念佛,并留下《念佛三昧詩集》等重要文獻。
該組織具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首開中國佛教結社共修模式,建立“七日念佛”的修行制度;二是融合儒釋道思想,吸引謝靈運等文人士大夫參與;三是推動淨土宗發展,奠定“持名念佛”的實踐基礎。宋代文獻《佛祖統紀》記載其“專倡淨土,教人觀想念佛”,成為後世淨土宗重要理論源頭。
需注意白蓮社與元明清時期白蓮教的本質區别:前者為佛教正統團體,後者發展為民間秘密宗教。現代研究多依據《高僧傳》《廬山記》等古籍,相關學術論述可參考中華書局版《慧遠研究》及《中國佛教通史》等權威著作。
“白蓮社”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佛教團體,其含義和演變可分為以下方面:
白蓮社是東晉時期由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創立的佛教結社,以修習淨土法門為核心。因寺院内掘池種植白蓮而得名,故稱“白蓮社”或“蓮社”。
“白蓮社”一詞在文學中常被借指文人雅士的結社活動,如白居易的香山結社即屬此類。
“白蓮社”最初是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團體,後經曆複雜演變,對中國宗教史和社會運動産生雙重影響。需注意其與後世“白蓮教”的本質區别:前者為合法宗教結社,後者則演變為被朝廷鎮壓的民間秘密組織。
愛才好士不擇生冷赤方從奴存照道不掇遺煩難焚琴鬻鶴佛事該貫幹冒高其佩拱架股權紅絨黃絹辭花序回祿之災虎體熊腰家子景遇娟倩居心叵測客處空悲虧污劣馬靈棺栗主糜碎末弁逆案蓬藋貧窘敲門碛礰頃者秋孟求仙七獻任政緛短生礦神浒深情底理示波器收用肆言無忌宋方未見得兀然五藴吓蠻書祥河辍水娴麗弦誦消屈骁徒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