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守的意思、承守的詳細解釋
承守的解釋
謂繼承守護先祖的家業。《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穆叔 曰:‘ 伯有 無戾於 鄭 , 鄭 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 杜預 注:“言無以承先祖,守其家。”
詞語分解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專業解析
“承守”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法律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圍繞着繼承并守護這一概念展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繼承并守護(封地、職位或遺産)
- 這是“承守”最核心、最原始的含義。“承”指接受、繼承(如繼承封地、爵位、官職或財産),“守”指守護、保有、維持(使之不喪失或衰敗)。它強調的不僅是接受繼承物,更負有守護其完整、延續其狀态的責任。
- 來源依據: 此義項最典型的出處見于古代典籍,特别是涉及分封制和繼承制度的文獻。例如,《左傳·襄公十二年》記載:“諸侯之喪,士吊,大夫送葬……若其有罪,則讨之;無則承守。” 這裡“承守”即指諸侯若無罪過,其繼承人(或相關方)應繼承并守護其封國。、《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均收錄此義項,并引《左傳》為證。
-
引申義:遵守、奉行(承諾、約定或職責)
- 由“守護”之意引申而來,指信守諾言、履行約定或恪盡職守。這裡的“承”可以理解為接受(承諾、職責),“守”則是堅守、不違背。
- 來源依據: 雖然不如本義使用廣泛,但在強調信義和責任的語境中可見此用法。例如,在描述某人堅守盟約或履行職責時,可用“承守”。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亦有體現,作為對本義的合理引申。
用法特點:
- 古語色彩濃厚: “承守”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曆史、法律、制度或引用古籍的語境中,帶有明顯的書面語和古語色彩。
- 強調責任: 無論是繼承封地還是信守承諾,“承守”一詞都蘊含着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要求繼承者或承諾者積極作為,維護所“承”之物的狀态或價值。
- 特定對象: 其對象通常是重要的、需要長期維護的事物,如領土、爵位、官職、重要的承諾或職責。
“承守”意指繼承并守護(某物),核心在于強調在繼承的同時負有守護、維持、使之延續的責任。其本義特指繼承封地、職位等并予以守護,引申義可指信守承諾或恪盡職守。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法律背景的古語詞。
網絡擴展解釋
“承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繼承并守護先祖的家業或基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承:指繼承、承接,延續前人的事業或責任。
- 守:指守護、保持,維護已有的成果或傳統。
- 組合含義:兩字結合,強調在繼承家族或國家基業的基礎上,持續守護其完整性與延續性。
2.古典文獻出處
-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穆叔曰:‘伯有無戾於鄭,鄭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
- 杜預注:“言無以承先祖,守其家。” 此處“承守”明确指向繼承先祖遺業并守護家族根基的責任。
3.文化語境與用法
- 家族傳承:多用于描述家族後代對祖業、封地或地位的繼承與維護,如“清白相承守茅土”(明代程敏政詩句)。
- 政治責任:在古代政治語境中,亦可指君主或官員對社稷、民生的延續與守護。
4.近現代延伸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家族文化時,仍作為重要概念出現,強調繼承與守護的雙重義務。
“承守”融合了繼承的主動性與守護的持續性,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家族、政治責任的高度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拜歲霸史餅幹殘民害物蟬不知雪饞佞籌劃傳翫垂頭拓翼倒包倒裝敵鹵頓卒多麽鋒起臯搖挂榜觀覰桂蟾鼓勵鴻祯花花點點黃白物黃李護獲慧能戛羹兼之箕業馂餡钜萬六弊鸾殿梅福池密熟木患子難友裴松之棋高一着凄戀卻鼠刀三命梢尾獸镮水文所向披靡他懑田蠶湉湉天彜鐵樹花開同憂相救蛻嬗脫竄尾頁侮黩香園枭呼小軍鼓邪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