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懼孤獨。《楚辭·九章·惜誦》:“終危獨以離異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危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分解和文獻引用兩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危”指危險、高聳、端正(如“危樓”“正襟危坐”),而“獨”表示單獨、孤獨。組合後整體意為危懼孤獨,形容身處險境且孤立無援的狀态。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章·惜誦》:“終危獨以離異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此處“危獨”既指屈原被流放後的孤獨處境,也暗含對君王信任危機的憂懼。
擴展理解
部分資料提到“危獨”包含雙重情感:因環境險惡(危)産生的恐懼,以及因缺乏支持(獨)産生的孤寂感,多用于描述文人或政治失意者的心境。
注意事項:相關解釋主要來自古籍和網絡詞典,權威性文獻引用較少,建議結合《楚辭》原文及專業古漢語詞典進一步驗證。
危獨(wēi dú)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在文言文或古代小說中,具有特定的含義。
危獨的部首是卩(jié)和犬(quǎn),總共有8個筆畫。
危獨一詞在古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它的字形和意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在古代《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孤單的危險”。
在繁體字中,危獨仍然保持相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中,危獨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危獨的形狀更加簡單,更加接近于方形。
1. 他是一個危獨的人,沒有朋友和家人。
2. 面對危獨的情況,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勇敢。
危獨沒有明确的相關詞組,但可以根據詞義進行擴展。例如,危險(wēi xiǎn)是一個可以和危獨連用的詞彙。
孤獨(gū dú)、危險(wēi xiǎn)
團結(tuán jié)、安全(ān quá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