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雠的意思、避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雠的解釋

亦作“避仇2”。亦作“ 避仇 ”。 1.回避與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賢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親,賢者予!”《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讎,内舉不避子, 祁黃羊 可謂公矣。”《晉書·劉頌李重傳論》:“至於緣其私議,不平 劉友 ,異夫憎而知善,舉不避讐者歟!”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殺6*人,與 籍 避仇於 吳中 。”《後漢書·馬武傳》:“少時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深居疑避仇,默卧如當瞑。” 明 馮夢龍 《女丈夫·洪客祈雨》:“聞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訪。” 清 龔炜 《巢林筆談·摘菜者》:“或雲幾日前,曾有使來,蓋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避雠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避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躲避仇敵或仇家。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避雠”由“避”和“雠”二字構成:

  1. 避:躲避、逃避(《說文解字》:“避,回也”)。
  2. 雠(chóu):通“仇”,指仇敵、仇怨(《說文解字》:“雠,猶應也”,引申為仇敵)。

    合意為為躲避仇家追殺或報複而逃亡,強調因仇恨關系産生的主動逃離行為(《漢語大詞典》)。

二、字形與字義溯源

三、文獻用例佐證

  1. 《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避雠之路也。”

    記述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殺害,為避仇逃亡吳國。

  2. 《漢書·地理志》:

    “衛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避雠遠遁者多歸之。”

    提及衛地因地形隱蔽,成為避仇者的逃亡聚集地。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避雠”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籍、曆史或法律史文獻中,用以描述古代社會的複仇文化與司法制度(如“血親複仇”背景下的逃亡現象)。其含義仍保留“為躲避仇殺而逃離”的核心語義(《古代漢語詞典》)。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司馬遷. 《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3. 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4.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避雠”的詳細解釋:

發音與結構

基本含義

指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或競争者時,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直接沖突或失敗。強調審時度勢的智慧,而非單純的退縮。

使用場景

  1. 商業競争:企業避開與行業巨頭的正面競争,選擇差異化發展路徑。
  2. 人際沖突:避免與強勢或危險人物發生争執,如例句“他選擇避雠,而不是與暴力分子沖突”。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發音或用法,建議查閱更多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紅拔宅八柱備安錢悲恫潮流喘急辭力黨伴蕩蕩悠悠倒植東門行都車方客非儀符玺剛介關通鶴岑鶴軀回互家家戶戶驕侵皭然夾寨戒步今董狐凈蕩蕩金壺墨謹秘酒魔頭兩腳羊兩心靈境攏絡龍逄隴樹蓦然蓦頭能個鑷工潛寇橋樁棄代晴翠熱秀宂懦榮埶山公啟事生眼身寄虎吻舍壽世母水湄說明文舒洩壇琖脫離編隊瞎咕咕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