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entration camp] 人們(如戰俘、政治犯、難民或外僑)被拘留或禁閉,有時還受到身心上的虐待和侮辱的營地
集中營是曆史上一種具有強制性和非人道性質的關押設施,其核心特征及演變可歸納如下:
基本性質
集中營是類似監獄的大型設施,用于關押持不同政見者、敵國公民、戰俘或特定種族、宗教及政治信仰群體成員,且通常以軍事化管理限制人身自由。
與監獄的區别
起源争議
極端化案例
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建立超1000個集中營(如達豪、奧斯維辛),系統性實施酷刑、強迫勞動和種族滅絕,關押超250萬人,造成約700萬人死亡。
當代語境中,“集中營”常被引申為對特定群體實施系統性壓迫的象征,例如美軍關塔那摩監獄因虐囚丑聞被類比為現代集中營。但需注意,該詞在學術和輿論中仍帶有強烈的曆史批判色彩。
參考資料: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查閱(納粹集中營)、(英布戰争背景)等來源。
集中營是指一個被政府或軍隊用來集中關押、拘禁、處罰以及控制政治囚犯、戰俘、難民等特定人群的地方。在集中營中,被囚禁的人們通常會遭受各種形式的虐待、迫害和剝奪基本權利。
集中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隹”和“山”,其中隹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而山則是一個常用的部首。根據筆畫計算,集中營這個詞共有19畫。
集中營一詞最早起源于英語,即"concentration camp",最先用于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帝國在南非對布爾人進行集中關押和控制的設施的稱呼。在漢語中直接音譯為"集中營"。繁體寫法如"集中營"。
古時候,集中營這個詞沒有直接的漢字寫法,因為集中營這個概念在古代中國并不存在。隨着現代社會的進展和曆史的演進,這個詞開始進入中國,并被引入漢字寫法。
1. 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建立了許多集中營,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的屠殺。
2. 這個國家的政府将政治異見者關押在集中營中,剝奪他們的自由。
1. 集中:指将人或物體聚集在一起的行為或狀态。
2. 營地:指供人們臨時居住、工作或活動的場所。
3. 集落:指一定數量的人住在一起的地方。
集中營的近義詞包括:關押所、拘留所、監獄、勞改所。
集中營的反義詞是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