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又《人間世》:“ 匠石 之 齊 ,至於 曲轅 ,見櫟社樹……曰:‘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後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 唐 歐陽詹 《寓興》詩:“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
(2).用為自謙之辭。 宋 蘇轼 《和穆父新涼》:“常恐樗櫟身,坐纏冠蓋蔓。”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聞雞起舞》:“下官樗櫟之才,豈足為元帥副。”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麻瘋女邱麗玉》:“自慙樗櫟,仰託蔦蘿,良所深願。”
樗栎(chū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原指兩種樹木,後經典籍引申,主要喻指無用之材或平庸之人,常用作自謙之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即臭椿樹,屬苦木科。其木材質地疏松,易腐朽,氣味不佳,古人認為不堪大用。《莊子·逍遙遊》載:“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即麻栎或柞樹,屬殼鬥科。雖木質堅硬,但紋理扭曲,不易加工。《莊子·人間世》稱其為“散木”,因“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椁則速腐”,被視為無用之木。
“樗栎”的比喻義源于《莊子》:
釋“樗栎”為“無用之材”,引《莊子》典故及宋代戴複古詩“樗栎非時用,鹽梅有世臣”佐證。
标注其比喻義為“比喻無用的人”(多作謙辭)。
強調其源自《莊子》,并收錄唐代歐陽詹詩“桃李有奇質,樗栎無妙姿”為例。
樹木本義(樗樹 + 栎樹)
↓
《莊子》哲學隱喻(無用之木 → 保全自身)
↓
引申為"庸才"(貶義)或自謙(謙辭)
↓
固化于漢語詞彙體系
“樗栎”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由具體物象升華為文化符號,其語義演變深刻反映了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樗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ū lì,其含義與文化内涵主要源自《莊子》中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兩種樹木:樗(臭椿)和栎(橡樹/柞樹)。古人認為這兩種樹木質地不佳,難以成材:
引申義
比喻才能平庸、無用之人,或用作自謙之辭,表示自己能力不足。
貶義用法
直接形容他人才能低下(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
例:歐陽詹《寓興》詩:“桃李有奇質,樗栎無妙姿。”
自謙用法
古代文人常用以自謙,如成語“樗栎庸材”。
例:楊炯《顯川縣令李公墓志銘》:“炯樗栎庸材,瓶筲小器。”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查閱《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隘窘矮小精悍安言鄙悍船舶蹿火翠繞珠圍檔案學德雲地爐伐功矜能廢飾豐祿風止告奉鶴處雞群賀廈後台老闆滑稽劇呼鷹台積集金波玉液久後拒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誇克拉大排裂弊留取丹心照汗青羅鏡螺絲刀罵唧唧馬鹿異形忙火馬上房子盟府男夫鳥膏平擱評酒诮笑青蓮道士鵲梁攘辟忍鸷賞燈商謎跚馬省劄蜃牆設意束伏順感四言八句酸涕素車徒師先死銷懦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