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武帝 所立學館名。《梁書·武帝紀下》:“丙辰,於宮城西立 士林館 ,延集學者。”
士林館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于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在宮城西側設立的學館,主要用于延攬學者、促進學術交流。以下是關于該詞的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士林館由“士林”(指有才學的人士)和“館”(聚集場所)組成,字面意為“學者聚集之地”。其設立背景與南朝梁武帝重視文化教育、推崇儒學有關。
曆史背景與功能
文化意義
士林館反映了南朝時期官方對學術的扶持,是當時文化繁榮的象征之一。通過延集學者,梁武帝試圖鞏固統治并提升社會文教水平。
文獻記載
該名稱最早見于《梁書·武帝紀下》:“丙辰,於宮城西立士林館,延集學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士林館在南朝教育體系中的具體作用,可參考《梁書》等史籍原文,或查閱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士林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士林和館。
士林:由“人”字旁部首和“木”字旁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館:由“宀”字旁部首和“卦”字旁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士林館一詞最初出現在明代,是指供學子休閑遊玩、交流學術的場所。士林指的是有學問、有文化的人群,館則指的是房屋或建築物。因此,士林館即為文人雅士交流學問的場所。
繁體中文中,“士林館”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士林館”可能有一些變體,但整體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這個士林館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吸引了很多知名學者。
2. 在古代,士林館是文人雅士們交流學問的重要場所。
士林館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如:
- 士林社:指的是一個由士林聚集的社會組織。
- 館主:指館内的負責人。
- 館内:指館内部的空間。
士林館的近義詞包括:
- 文人會館
- 學術交流中心
- 文化沙龍
- 學府
士林館的反義詞可能是:
- 俗人聚集地
- 偏見場所
- 學術荒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