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孤臣的意思、孤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孤臣的解釋

(1).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唐 柳宗元 《入黃溪聞猿》詩:“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封贈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連奏同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 清 丘逢甲 《離台詩》之一:“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參見“ 孤臣孽子 ”。

(2).孤陋無知的臣子。《文選·張衡<東京賦>》:“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宮室。” 薛綜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四年》:“ 導 ( 王導 )忠素竭誠,輔大業,不宜聽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舊德,以佞伍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孤臣”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時期的文獻及現代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古代含義

  1. 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指在朝廷中因被排擠、疏遠而處于孤立境地的臣子。這一含義最早見于南朝梁江淹的《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唐代柳宗元《入黃溪聞猿》中“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也延續了此意。明清時期,孔尚任《桃花扇》與丘逢甲《離台詩》均以“孤臣”表達忠貞卻無力回天的悲怆感。

  2. 孤陋無知的臣子
    此義較少使用,如《文選·張衡<東京賦>》中“孤臣”被注解為“孤陋之臣”,《資治通鑒》亦提到“孤臣之言”可能指見識淺薄的言論。


二、現代引申義

指堅持獨立思想與操守的人
當代語境中,“孤臣”被賦予新内涵,形容不趨炎附勢、不追求名利權勢,堅守個人原則的個體。例如,漢典等權威辭書明确将這一現代用法納入解釋。


典型文學形象


“孤臣”從古至今經曆了從具體官職境遇到抽象精神象征的演變,核心始終圍繞“孤獨”與“堅守”展開。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恨賦》《鳴鳳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孤臣

孤臣,意為孤立無助的臣子,形容在朝廷中沒有得到支持和幫助的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孤臣》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孑”和“臣”。

“孑”是由“子”和“月”組成,其部首為“子”,總筆畫數為4。

“臣”是由“臣”組成,其部首是“臣”,總筆畫數為6。

來源和繁體

孤臣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孟冬》:“孟冬者,束發而乘,戴幘而朝,猶存孤臣。”

繁體書寫為「孤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孤臣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孤字有時寫作“孑”,臣字有時寫作“臣兒”。

例句

1. 他因得罪皇帝,變成了一個孤臣,沒有了朝廷内的支持。

2. 這位官員一直努力工作,但由于碰到一系列不可預測的事件,最終成為了孤臣。

組詞

1. 孤獨:形容一個人獨自一人,沒有伴侶或朋友。

2. 臣民:指朝廷中的官員和百姓,用于表述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

近義詞

1. 孤僻:形容一個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和社交。

2. 獨行:指一個人獨自行動,沒有他人陪伴。

反義詞

1. 得力:指得到他人支持和幫助的,處于有利的境地。

2. 同仇敵忾:指人們在共同敵人面前團結一緻,互相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