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蠲符的意思、蠲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蠲符的解释

免除赋役的凭证。《新五代史·杂传十八·何泽》:“ 五代 之际,民苦於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户部有蠲符, 开元 四年,敕诸郡取紧厚纸,背皆书某州某年及纸次第,长官管干同署印记,竝送朝集,使上户部本部官掌纳,依次第用之,其贵重如此。一云,在 唐 凡造此纸户,与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蠲符"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构成它的两个字“蠲”和“符”的本义及组合义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记载,其解释如下:

一、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1. “蠲” (juān) 的本义:

    • 核心含义为免除、减免、清除。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常用于指免除赋税、徭役或债务。例如:
      • 《说文解字》:“蠲,马蠲也。从虫,睘声。似蜥蜴而大,有鳞,四足。” (此为本义,指一种虫,但此义罕用)。
      • 《广雅·释诂三》:“蠲,除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指废除肉刑)。
      • 《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 (指减免赋税)。
    • 引申义为清洁、使洁净。如《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郑玄笺:“蠲,絜也。”)。
  2. “符” (fú) 的本义:

    • 核心含义为凭证、信物、契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或作为身份证明的凭证,通常用竹、木、金、玉等制成,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用时相合以为征信。例如:
      • 《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 (指兵符)。
    • 引申为符合、征兆、标记等义。
  3. “蠲符”的合成义:

    • 将“蠲”与“符”结合,“蠲符”特指古代官府颁发给百姓,用以证明其赋税、徭役已被免除或享有特定豁免权的官方凭证或文书。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 其核心功能是作为免除义务(尤其是赋役)的官方证明。

二、 历史背景与具体应用

三、 总结

“蠲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行政功能的古汉语词汇: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对“蠲”和“符”的释义提供了最详尽、权威的古代文献书证和义项分析,是解释该词的基础。
  2.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提供了“蠲”和“符”在古代文献中的常用义项及典型例句,有助于理解其结合后的含义。
  3.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及相关断代史、制度史研究:在“赋役制度”、“蠲免”、“符”等条目下,提供了古代实施赋役蠲免的具体制度和操作方式的历史背景,间接印证了“蠲符”类凭证存在的必然性和功能。(请注意,具体条目名称可能略有差异,但相关制度内容涵盖其中)。
  4. 《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等政书: 这些记录历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文献中,常包含关于蠲免赋役的具体诏令和实施细节,是理解“蠲符”运作的一手史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蠲符(拼音:juān fú)是古代官府发放的免除赋役的凭证,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官府向特定群体发放的免税或免役证明文件,主要用于减免赋税或徭役义务。

  2. 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频繁,百姓常通过极端方式(如割股疗亲、守孝庐墓等)争取蠲符以逃避赋役。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户部每年发放的蠲符数量庞大,侧面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

  3. 文献记载
    唐代已建立严格的蠲符管理制度,如开元四年规定:各州需用特制纸张制作蠲符,注明年份、序号,并由地方官员联合签印后统一上交户部,按序使用。

  4. 相关延伸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其组词形式单一,相关成语如“蠲敝崇善”等,多与政策调整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蠲符制度差异,可参考《新五代史·何泽传》及宋代周煇《清波别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亮父编创便了兵解不蠲宠绥春液雕弊雕筵东郭履发综指示分情佛殿冈比亚割包翦缕狗彘不食汝余冠狗归俗固体寒畯汉元合冻槐里月怀真抱素虎刺践更狡筭葭思警候钧甄驹隙酷肖练川三老留骖留牍楼上妆买红毛毯谋略炮子乾脆利索挈挈山府时世时雍衰递书筒笋儿拳台历呒淘成条端偷窳惘若有失惟肖惟妙物阜遐遁相去悬殊项下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