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嚴酷;嚴厲。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八:“時 吳 政峻急,莫敢宣也。” 宋 蘇轍 《乞放市易欠錢狀》:“ 元豐 中,朝廷催理欠負極為峻急。” 章士钊 《蘇報案始末記叙》:“《蘇報》被封後,餘與 ********* 繼創《國民日日報》以善其敗。但論調之舒緩,即遠較《蘇報》之峻急有差。”
(2).嚴正急躁。《北史·陽休之傳》:“少年頗以峻急為累,晚節以通美見稱。”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賢孝》:“ 杭州 有 鄭萬戶 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 清 唐甄 《潛書·悅入》:“予, 蜀 人也,生質如其山川,峻急不能容,而恒多憂恚。”
(3).湍急。 唐 柳宗元 《愚溪詩序》:“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宋 蘇轼 《進單锷吳中水利書》:“嘗觀《考工記》:‘善溝者水囓之,善防者水淫之。’蓋謂上水湍流峻急,則自然下水泥沙囓去矣。” 路翎 《王興發夫婦》:“那邊,下面是一道細小的,峻急的溪流。”
“峻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指水流速度快、地勢陡峭形成的急流。例如唐代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描述“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即用此意。宋代蘇轼也引用《考工記》說明水流湍急對泥沙的影響。
形容人性格剛烈、缺乏耐心。如《北史》提到陽休之“少年頗以峻急為累”,清代唐甄在《潛書》中以“峻急不能容”自述性格缺陷。明代陶宗儀《辍耕錄》中“鄭萬戶天性峻急”也屬此類用法。
多用于描述政策、法令或局勢的嚴峻。例如晉代《搜神記》記載“吳政峻急”,宋代蘇轍提及朝廷催債“極為峻急”。近現代章士钊對比《蘇報》與《國民日日報》時,也以“論調之舒緩”反襯“峻急”。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峻急”引申為局勢緊迫,強調需迅速應對的緊急狀态。此用法可視為語境擴展,但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峻急》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的第一個字是“峻”,讀音為jùn,意思是高峻、險峻。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嚴峻、緊急。第二個字是“急”,讀音為jí,意思是迫切、緊急。所以,《峻急》的意思是形容事情或情況非常嚴峻和緊急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峻 - 部首是山,總共有九畫。 - 急 - 部首是心,總共有九畫。
《峻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其中有一篇叫做《衛靈公》的章節中有一句“君子如急如火。”這句話意味着君子要像急速燃燒的火一樣迫切行動。後來,《峻急》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事情的迫切和緊急。
在繁體中文中,峻急被寫作“峻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峻急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峻急的“峻”字是由“山”和“俊”組成,而“急”的字形也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發展。
例句:他面對峻急的形勢,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決定。
組詞:嚴峻、緊急、迫切。
近義詞:緊迫、急迫、緊張。
反義詞:緩和、寬松。
【别人正在浏覽】